美文网首页重温经典
聆听:罗素之问·思善2

聆听:罗素之问·思善2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1-01-13 12:43 被阅读0次
聆听:罗素之问·思善2

马克思说: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其目的是为了人自身,人是以自身的需要为价值坐标去,改造外部世界使外部世界的演进对人来说具有善的意义。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或他人、社会的某种需要,所以善的作用也是满足需要。而从善的标准的来源和变化来看,善最本质的作用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需要。

对于社会而言,善的关系可以消除矛盾,维持和谐,保证社会的稳定存在和发展;对于个人而言,除了能够受人尊重这一显著的价值,善也伴随着一种令人愉悦的情感体验,助人之中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甚至会不断激发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善的作用并不仅仅限于受人尊重,善是利他的,也是利己的,还是利于社会的。这也是善能长期被人践行和追求的原因。

聆听:罗素之问·思善2

当善的行为与生死冲突时,善通常难以维系,因为人有求生的原始渴望。但是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虽然人的自然属性在人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并使人的自然属性成为社会化的自然属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人对善的追求超过了对生死的原始欲望。在侵华战争中,百万川军响应号召毅然出川,以劣质的设备和必死的决心战斗在全国抗战的第一线。四川本是大后方,川军没有遭遇日军的压迫和攻击。但是他们却出于民族大义和爱国之情,舍生忘死地加入战斗,以马革裹尸为追求。这就是在生死的利益冲突间追求善。

聆听:罗素之问·思善2

但是,当社会不复存在,善是否还值得追求就有待考量了。我所描述的善是社会关系之间利他的一种行为。当社会不存在,那么社会关系也就不存在,遑论利他性。当善的本质和本质作用已经不能得到体现,这种善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讨论的范畴,也不能被称为善。不难看出,善的追求与社会关系的存续有直接联系。

从宇宙尺度来看,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只是一瞬。那么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宇宙的存在就是永恒的。即使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死亡,在人类的视角里,宇宙也是永恒存在的。所以,即使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死亡,只要社会及社会关系仍然存在,善就是值得追寻的。因此,善是永恒的。但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值得受人尊重,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需要。仅仅是受人尊重不能让善永恒,让善成为永恒的是它在满足人类需要中发挥的作用。

聆听:罗素之问·思善2

相关文章

  • 聆听:罗素之问·思善2

    马克思说: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其目的是为了人自身,人是以自身的需要为价值坐标...

  • 聆听:罗素之问·思善1

    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死亡,它也是值得追寻的吗? 在思考这个...

  • 知者,智也

    知者,智也。人有惑,故问之,思之,解之。惑已生,审问之,问惑之根本;继审问,慎思之,思惑之因由;慎思毕,善...

  • 善者

    《》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 勤思善问笃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人说话言简意赅,深明大义。今天师父跟我讲的一番话很有道理,道理...

  • 弟子之规人生之范(六十七)

    <一>原文 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 <二>注音 <三>注释 道人善 道:说,赞美。善:善行,优点...

  • 【帖仙】忘明

    欲索则忘,再思亦忘。忘者,吉也,神助避凶之兆。善忘非善,善在忘而不思。

  • “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原文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

  • 晨读《中庸》第20章(六)

    “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②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③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④有弗思,思之...

  • 清晰·明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聆听:罗素之问·思善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ws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