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老板!这是当下中国南方的一个新现象。
中国正在转型,第一批农民工也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处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工人们,正在上演着“众生相”。
下面是广东佛山一家内衣公司里的几个普通人物。从他们的故事中,也许可以窥见中国工厂员工的真实状况。
1.十年前是员工找工厂,现在是工厂找员工
潘林如 奥丽侬内衣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潘林如,人称老潘,主管公司的招聘,这是他工作的第13个年头。老潘工作的公司在佛山盐步镇,这里有内衣制造企业超过500家。
老潘带我们来到招工区,他说,我们要赶在第一批去招聘。他并没有去解释,而是告诉我们,往年一天能招40到50人,现在只有这个数目的一半不到。
到招工点,正好有一个妇女走过来,老潘试着上前,主动询问来意。妇女告诉老潘,自己什么也不会,老公也需要一份工作。老潘说,不会可以学嘛,你的丈夫也可以在这里工作呀。老潘的态度很“和谐”,好像生怕她走了一样。妇女又问了问工资,老潘说,4000块,包吃包住。女人表现的十分犹豫,同时表示,要回去考虑一下。
这么好的条件,要是我会直接扑上去的。
老潘告诉我们,他需要到其他公司的招工点看一看。如果企业有什么新优惠,自己也要最快跟上。
这些年,自己也招了一些残疾人。老潘说,残疾人被社会看不起,但自己看的起。
老潘告诉我们,因为招工的压力过大,自己患上了皮肤病,不管夏天和冬天都没有出过汗,现在正在做“冷冻治疗”。不仅如此,因为工厂遭遇泥石流,自己因此也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这也成为他这一生中最大的痛。说着,老潘难掩心中的惆怅。
老潘说,十年前是员工找工厂,现在是工厂找员工。这几年来,“用工荒”让我心力交瘁。老潘说,往年有(回家的)念头,但今年特别想回家。
2.没有什么原因,是真的想回家了
谭春松 奥丽侬工厂员工
谭春松,一个有些腿疾的年轻小伙。
谭告诉我们,自己有的时候工作到晚上10点多,但工资还是只有一千多。他告诉我们,自己也曾找过老潘,但还是没有什么变化。好像加不加班工资都差不多,索性自己就不再加班了。
谭听朋友说观澜(深圳)那里有个富士康的工厂,有十万人在那里做事。谭想去看看,说毕竟是富士康嘛,就和朋友约在富士康的门口见面。
谈话是在一个台阶上进行的,他的朋友在台阶上,他在台阶下,中间是铁护栏,头需要向上扬大约45度才能勉强“正常交流”。谭的朋友告诉他,现在是上班时间,不能出来,否则这个班的工资就没有了。
大约不到两分钟的时间,谭还没有说明来意,保安就过来了。保安走到他身边,向他朋友索要工牌。接着,保安很严肃的告诉他:“回去工作!”手指指着工厂方向,我能感到语气的坚决,好像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这让我想起了“包身工”,也许他们真的是卖给了富士康,以至于连自己朋友来了都不能招呼一下!不,他们的确是卖给了富士康,以及他的“保安们”。于是,他朋友无奈的走进了车间,谭也无可奈何。
也许是这一次的见面加速了谭的离开。谭说,自己想离开了。工友曾劝他留下,解释说谭完全是因为闹情绪,所以才会闹着辞职。他微笑着回道,没有什么原因,自己是真的想回家了。谭离开的时候是带着笑的,也许是终于解脱了。
一个热烈的、本该大干一场的年纪,告诉别人,自己不为什么,就是想回家了。我想,谭是知道原因的,只是无法表达而已。这可能也是一种情感流露吧。
3.我现在都腻了
何宝栅母女 奥丽侬工厂员工
何宝栅是和她母亲一起来到这家工厂的。起初是因为何母不放心让女儿一个人在外打工。
何母正在给缝纫机穿针,但是没有成功,她喊来了正在工作的女儿。
何母告诉我们,上了一把年纪,手脚都没有那么灵敏,这些都是小女生干的活,自己不行了。不久,她就离开了。
据说,何宝栅也要离开,但母亲执意让她留下来工作两年,希望她可以学会奥丽侬的技术。
何宝栅和同厂的女工一起吃饭。大家在一起聊起了工作和生活,场面能让人感觉到热情。和她关系比较好的两位女生告诉她,她们不久就要离开了。
何宝珊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而是有些安静。
当问起她能否自己一个人坚持下来的时候,她哭了。她说她早就腻了,厌烦了这样流水线的工作,可能坚持不下去了。但最后她还是表现出了一个女生少有的坚强。
她说,母亲让她在这里学习,她可能还要在这里待下去。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
第一批外出打工的人,现在已经年过50了,他们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而那些在城市艰难生活的年轻人,也选择了回家。
老潘说,自己和公司还是有感情的,公司邀请自己再做半年顾问。我答应了,但他们知道,我的确是要离开的。
谭春松说,同村的朋友在学习互联网营销与管理,学费要一万,自己也没这方面的打算。当问及未来的规划时,谭春松并没有回答。
何母说,我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要求,自己幸福快乐就行了,也没有要求她出人头地。孩子稳定了,我也该走了。
春去春来,花开花谢。
一些人离开了,一些人选择留下来,还有一些人在仰望,试探着迈出第一步。
而漂泊在异乡的过客们,正准备着离去。
作者:王奋斗,一位拼搏于市井、兼具狂热与冷静的纪实作者。
本文取材于纪录片《再见,老板!》,插图截自本纪录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