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很大影响,相信很多人都认同这个观点。可童年教育影响人生幸福,大家不一定接受。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依恋,指个人对特定他人——主要是母亲——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依恋关系”对人在爱情中的亲密关系中影响极为重要。当进入婚姻后,“依恋关系”会影响到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依恋关系主要在于3岁前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
一般我们认为,爱情中两个人是否合适,取决于两个人的价值观、性格、生活追求等方面是否相似。但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童年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在成人后的爱情关系中重复,也就是说,成年后我们与爱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实际上是早期我们与母亲(或抚养者)的互动关系的重复!
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母亲即是我们最亲密、最信任、最值得依靠的人。在与母亲的互动中,我们学习到在亲密关系中,与亲密的人如何相处。成年后进入爱情中,进入敞开自己心扉、彼此依靠的亲密关系,记忆深处与母亲互动学习到的亲密关系的互动方式,会自动运用到与爱人的交往中!
依恋关系主要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
孩子与母亲建立了较稳定的关系,孩子的需要能得到母亲及时地响应、照顾和满足,孩子与母亲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安全型依恋的人在成年后的爱情关系中,容易信任和依赖爱人,容易建立稳定的感情和和谐的婚姻关系。
回避型依恋
孩子可能接受了来自母亲过多的干扰,例如,孩子想睡觉时,母亲却不停地和孩子说话,逗弄孩子。孩子因此形成回避母亲,避免过多的干扰!回避型依恋类型的人成年后,一般的人际交往正常无碍,在恋爱初期也能像一般恋人那样发展,但一旦恋爱关系发展到深入阶段,感情就会出现问题,会通过各种问题来回避感情的进一步深入,最后导致分手!如此反复,在一段段恋情中不断重复,总是到了感情深入发展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而分手!很多人可能会以要求高、性格不好等原因来解释这种现象,但实际上是因为回避型依恋关系在爱情这种亲密关系中无意识地重复,与恋人的亲密关系互动激活了幼年与母亲的互动方式,导致回避的互动方式再一次在恋爱中重复!区别在于以前是回避母亲,现在是回避恋人,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亲密对象!这也是为什么幼年与母亲互动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会在恋爱中重复!
矛盾型依恋
孩子接受到的经常是母亲不一致的照顾,母亲对孩子的照顾本身就很矛盾:有时对孩子能够及时回应、照顾,有时对孩子的回应置之不理;有时放任孩子到处探索、玩耍,有是孩子要探索时又限制孩子。这样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形成对母亲既想亲近,同时又很抗拒的依恋关系。有着矛盾型依恋关系的人,成年后进入恋爱关系中,容易出现”忽冷忽热“的情况——对恋人一段时间很亲近,当对方也回应以亲近时,却有可能突然疏远对方,将对方推开!这样的恋爱关系肯定难以持久!一般我们将这归结为性格不好,但了解依恋关系之后,我们就明白:这种”忽冷忽热“性格的人,其实是由于”矛盾型依恋“关系在作祟!
依恋关系说了这么多,与教育孩子有什么关系?婚恋关系影响着人一生的幸福,而婚恋关系质量与童年早期”依恋关系“密不可分!父母如果能培养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自然在为孩子今生的幸福埋下种子!同时,“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人对人有着更大的善意和信任,这对人际交往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孩子的成长及今后成就都能有非常大的助益!培养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母亲自身的依恋类型会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依恋类型。比如母亲是回避型依恋,就会避免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回避型依恋;母亲是矛盾型依恋,对孩子“忽冷忽热”,可能促成孩子形成矛盾型依恋。因此,需要母亲反思、了解自身的依恋类型,如果自己是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就需要多提醒自己,避免自己对孩子的方式造成孩子的不安全型依恋,尽量学习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母亲养育孩子的方式:及时回应孩子!
(2)父母养育方式与孩子天性相一致。孩子本身存在容易养育、难养育等不同。有些孩子从小好动、易哭闹等,对父母的养育是一种耐心的考验,如果父母难以适应孩子的天性,容易失去耐心,可能孩子就会形成“回避型”或“矛盾型”依恋;如果父母能够以较大的耐心养育孩子,孩子仍然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恋。
(3)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父母对待孩子有着一致的教养方式,能够一致的给予孩子及时地照顾,才更有利于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