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花香片
《南海路7号》和《海上日记》薛原先生的两本书《南海路7号》和《海上日记》非常适合一起阅读。
南海路7号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所在地,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的对面,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是一个有点神秘又令人敬仰的地方。作者曾经在那里工作了15年,《南海路7号》便是讲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作者在海洋研究所工作时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书的副标题为“海洋科学界的陈年旧事”。
《南海路7号》重点描绘了一群老先生,有堪称新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奠基人的童第周、曾呈奎、张玺、毛汉礼等先生,也有齐钟彦、张福绥、吴尚勤等第二代学术传人,用文中的话,这些老先生们“几乎就是大半部新中国的海洋科学史”。通过对他们的档案解读和采访,对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令人感慨的是,书中这些老科学家人事档案材料中有着那么多的“自我检讨”或“思想改造总结”,印象深刻的是吴尚勤先生在整风运动之后“向党交心”的材料竟有104条之多,这也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吧!除了这些上一辈知名的海洋学者,书中也记录了和作者自1983年到1998年在海洋所工作期间朝夕相处在科研一线的师长和同事们,这是一群又可爱又可敬的科学工作者:有一辈子默默耕耘在海洋生物标本采集事业中的马绣同先生,有醉心于放射虫研究的谭智源先生,有欣赏甚至鼓励作者读书写作“不务正业”的苍树溪老师,有不计名利物质执着于盐碱地改良的研究员邢军武……书中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作者作为一名科辅人员在实验室和科考船的工作和生活片断,以及他如何因“书缘”离开海洋所,最终在报纸的“书屋”安身立命的心路历程。
如果说《南海路7号》是为海洋科学界的科学工作者们画了一幅群像,有着宽阔的时间轴线和宏大的历史背景,那么《海上日记》则纯粹是一个人一个时期的私人记忆史了。可以说,《海上日记》是《南海路7号》中一个点的放大。《南海路7号》中有一篇“‘科学一号’船上的读书”,讲述了作者搭乘“科学一号”考察船在海上科考之余的读书生活,而《海上日记》的副标题便是“【科学一号】赤道太平洋考察实录”,是作者经历时间最长的一次“海上漂”生活期间的私人日记。真是难以想像,1992年10月24日启程到1993年3月4日返回青岛,一百四十多天在海上渡过,除了要进行海上风尘采集的科考任务,余下的大把时间便用来读书、写日记,日记记得很详细,每日做了什么,读了什么书,和谁聊了些什么,船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等等,有诸如和重达一百多斤的大鲨鱼搏斗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也有吃了一瓶水果罐头这样小的不能再小的琐事。
《海上日记》里还有部分作者当年日记的手稿,字迹整齐秀丽,令人印象深刻。最让我感到有趣的是一处小插画:一头浑圆肥胖的小猪,旁边还有作者从同事的工作日记中摘抄的一段话:“大力发展养猪业,中国八亿人口,不养猪怎么能行呢!愿你茁壮成长,我可爱的猪呀……”看得我笑了好半天。这大概是他们打发无聊的船上生活时的一个小乐子吧。是的,海上时光更多的是无边的寂寞和孤独,茫茫无际的海水,大把的时间,所有的话题都失去了兴趣,带的书也根本读不进去,长时间单调的海上航行对人的心理和耐力都是一种折磨,那种渴望靠岸,渴望回家的心情,没有海上生活经历的人永远无法体会。
作者当年来到南海路7号的海洋研究所是18岁,刚刚走出中学校门不久,在那里度过了15年的时光。《南海路7号》和《海上日记》两本书可以说是他全部的青春记忆。而在我看来,对于没能进入大学校园的作者来说,南海路7号就是他最好的大学,那里有那么多真正优秀的人生导师,多次的海上科考生活磨练了他的体格和心性,这笔丰沛的精神财富大概是任何一所大学也无法给予的吧!
这是那头可爱的小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