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时间都去哪了? ——————读《奇特的一生》

时间都去哪了? ——————读《奇特的一生》

作者: 商业探长阿朝 | 来源:发表于2017-04-12 08:53 被阅读53次

时间都去哪了? ——————读《奇特的一生》

2016-02-01阿朝

当开始看这本书封皮的时候,以为是一个关于个人管理的方法类书籍。读的时候才知道是 俄罗斯作家 格拉宁写的关于介绍 柳比歇夫的有点像个人评价,个人传记,小说,散文的杂糅。

读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写柳比耶夫的葬礼,有哲学家对他的生前评价,有昆虫家,历史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 每个人悼念他的时候,都说着他们认识到的不同的他。他到底是什么样的的人,他们都说不清楚。柳比耶夫是谁? 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才第一次听说过这个名字。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全名为Alexander Alexandrovich Lyubishchev(俄语为Любищев, 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所有的人,连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看完这上面这段他的简介,你一定惊异于他的非凡,也或许有点明白了这本书的标题。 为什么这个人具有如此才能拥有学富五车的成果? 他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到底是什么?  奇特与何处?

我就直白的说说自己的感觉,读完这本书,难以置信,这个他所采用的方法,竟然能完完全全的实施下去。不得不说他赢得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英雄的定义是 个人完成了高于他本身的责任,那他是他个人精神上的英雄。

事情源于他从1916年开始,天天记日记,56年时间终如一日。作者在翻阅柳比歇夫的日记的时候,期初发现不过是普通的流水账。每天,每个时间点,做了什么事。多少时间完成。 这个流水账不掺杂任何感情。即使是二战发生的时候,他也在草穿上一丝不苟的记下当日发生的事情. 他是麻木不仁吗?

或许这根本不是他的日记。 而是他的时间统计。 他会每个月到月底做小结,画一些图,列一些表格。 记录他度过的时间,算出干什么事情用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详细的程度到了 作者本人访问柳比歇夫的事情都被记录到柳比歇夫本人的“账簿”之中,一次1小时35分钟,一次1小时50分钟。

他有多么会利用时间? 从时间下脚料上,他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自己的自述中说“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若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定。”“我在一天之内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若是从起点站坐起,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若是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这种对时间的利用难以用普通的苛刻形容了吧。 可是呢重要的是他对自己时间的统计才是真正令人咋舌的地方。

比如说随便拿他的日记“索斯诺格尔斯克,0.5 基本科研 15分,陀布尔让斯基——一小时15分, 分类昆虫学 参观——两小时三十分。休息 第一次在郝塔河游泳。 《消息报》——二十分 《医学报》——十五分,霍夫曼的<金罐子> 一小时三十分 给安德郎写信—— 十五分。共计六小时十五分” 他每天的活动 都经过分析,经行分门别类的分析。 比如说 我上面举的例子,是他第一类事物所做的记录。然后按月统计,加起来,比如1965年 8月,总时间是136小时46分钟。而他又把第一类事分成 基本科研,分类昆虫学,附加工作,组织工作。而每一个工作具体又都干了什么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支,事无巨细。 比如学术札记——3小时25分 学术通信 日常参考书,数学 而这些还能继续分下去。  这个巨大的索引又不断的分类。月完了就是年度的总结 年度中他要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全部收集起来,经行计算,分析 并分文别类。可谓巨细倍载。

看下来,你或许会陷入矛盾与不适。这种怪物,难道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记录这一切 和埋首工作,如此对时间苛刻的人,是不是早就像是禁欲或者说偏执 理性完全放弃了自我的时间? 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每天有10个小时的睡眠。还有充分的时间游泳散步陪家人。当然还有大量的娱乐, 比如一张一年的清单----------娱乐,共计65次, 列出各种他看过的戏,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加过的展览会。

仔细想想我们跟他的差距,我们在这一年里记住过多少自己到底读了多少书?到底有哪些变化? 我们自己了解自己吗? 我们总是感慨时间不够。而柳比歇夫却有貌似多倍于常人的时间。他的这种方法适合于我们吗?不好说,但是这或许给我们一点启示,至少像他那样,记录一些必要的事情,列一些计划,少些时间虚度。

对于他个人的科学研究精神 比如玻璃冰冻的窗花都要大量观察写论文,对他的渊源博学,比如全俄 研究希腊历史学家和数学家都要写信对一些问题向他讨教。他永远不断的求知欲,创造的源泉,和他批判的品质,意志力一切的一切。他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可能,一种一生把握住每分每秒的人所能产生的潜能是多么的巨大。 或许,我们常人能吸取一些他的品质,真正意义上做好一件或几件事 就是极好的。

相关文章

  • 时间都去哪了? ——————读《奇特的一生》

    时间都去哪了? ——————读《奇特的一生》 2016-02-01阿朝 当开始看这本书封皮的时候,以为是一个关于个...

  • 时间都去哪儿了——读《奇特的一生》

    “我们的记忆是靠什么?靠事件。我们的生活是拿时间来做标志的。它们仿佛是路标,路标之间却是一片空白。比方说,我自从写...

  • 千万不要记录时间,太容易知道用哪了!

    看完《奇特的一生》之后,在践行时间记账,已有一周的时间。从早上起床开始到晚上,记账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时间都去哪了。...

  • #易效能100天(30/100)记录时间

    时间都去哪了? 不知不觉过一天,不知不觉过一生。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1:《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 2:a ti...

  • 时间都去哪了-《奇特的一生》 读书笔记

    01.为什么要记录时间? 在聊记录时间开销的必要性之前,先梳理一下我践行记录时间这一方法的轨迹。我也是在印象笔记中...

  • 读“时间都去哪了”有感

    寂寂夜空 漂泊着刺骨的寒 淡淡灯光 映在草丛里 折叠起她的身影 瑟瑟秋风撩起 她金色的双眸 苦涩着那份过去的岁月峥...

  • 时间都去哪了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树木又开花,一生将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了”,是啊,时间都去哪了呢?时间就...

  • 时间都去哪了?

    大学里 总是这样 既然会有人行色匆匆,马不停蹄 便一定会有人悠游自在,逍遥惬意 可即便是不同形态地走着不同行径 最...

  • 时间都去哪了

    童年是大自然编织的乐章,那时候天很蓝、云很白、地很绿、水很清 坐在宿舍的床上,窗外距离学校不远的幼稚园响起...

  • 时间都去哪了

    转专业组建的新班级召开了第一次班会,辅导员讲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话,她是位有故事的女性,干练智慧,独立自强!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间都去哪了? ——————读《奇特的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ip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