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早上。
细雨绵绵。
儿子吃完发拿走了我的手机去写作业。先生还在睡。
收拾好厨房,把先生留的饭菜放在锅里保温。我顺手拿起王小波先生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没读几行,内心有些不耐烦,对作者的腔调和文字有些反感。这本书是儿子的书,是建议给初二的孩子读的,忽然 间不想儿子读这本书了。
这本书是杂文,摘录的都是王小波先生1995/1996年发表的书,有很浓的时代的痕迹。作为一个七零后,生于70年代末的我,对作者描述的那个年代还是有些理解的,可不知为什么,就是读不下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在读《希利尔讲艺术》,作者是美国人,从绘画到雕塑到建筑,读到建筑的部分读不下去了,或许是因为有些东西有点读不懂,或许是因为内心起了一个小小的评价,整本书里,居然没有关于中国的部分,尤其是雕塑的陶瓷部分也没有,于是就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怀疑。
放眼望去,茶几上、沙发上、书桌上散落着七八本不同的书。
出了这两本书,还有两本关于青春期教育的书没读完。
其中一本是《与春期和解》,一本是《父母对话青春期》。
买这两本书是因为最近在做解密青春期系列直播课,想要丰富和拓宽一下自己的知识面。《与青春期和解》是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单单看了目录,就丢在一边了,没有看到新鲜的观点也没有有趣的案例。《父母对话青春期》的作者居然在我的朋友圈,是个做了十几年家庭教育工作的工作者写的,论点虽然不新鲜,但总结很到位,贴近我的生活,案例也是很鲜活。我在自己的直播课里偶尔会引用,简而言之,觉得有用,被我归为工具书,工具书通常是用着的时候去读,所以也没读完。
总结一下,就是,最近好像总是无法完整的读完一本书。
想到这里,还是很不舒服,于是把《希利尔将艺术》最后一部分的生于几个章节,略读完成。
于是想通过书写看看那些没被读完的书对我来说意味这什么,换句话说,我对那些没读完的书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念头,同时也想看看,我对读不完一本书的我有什么样的方法和念头。
说道底,不过是一场自我对话,阅读自己而已。
谢谢亲爱的自己,能如此平和不带攻击的与自己进行一场这样的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