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 -林徽因
初识徽因 钦佩油生
读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一段细节至今记忆犹深:林徽因去世多年,一天,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音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当时,读到这段文字,随即引起了我的深思:林徽因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呢?如何能令一代文豪金岳霖先生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而且,在她的追悼会上特意为她写了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即使已至耄耋之年,对林徽因仍然铭刻于心。
在研读过林徽因生平及《你是人间四月天》等系列富有建筑美等诗歌美文后,认知度极大提升,方才如梦初懂:林徽因声名显赫的家世,孤独自立的童年,矢志不移的一生……至此,于我而言,征服我的不单纯是她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写出的无数清新雅致的诗歌美文,展现在不同场合气韵绝佳的身姿容貌,她建筑师、诗人、作家头衔及才华、美貌乃至建筑史上的成就,而是她身上散发出的智慧与光芒。
意志坚强 本性高洁
林徽因一生完美的无懈可击,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才华横溢,既会写诗作文,又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建筑师,是民国时期最有名的才女之一,有着声名显赫的家世。她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极品牛棚(牛人之棚),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与梁启超、胡适、徐志摩等当时的顶尖牛人都是好友。
别人眼中傲人的家世,于林徽因来说,却是最不愿意提起的。或许上苍为了平衡,给了她如此优秀的父亲便为她安排了极其平凡的母亲。母亲,何雪媛是父亲的续弦、正妻,是家里最小女儿,家人的宠溺使母亲什么都不会,嫁过去之后就很不讨父亲及林家人的喜欢,生下了最得宠的长女林徽因之后,还生过一男一女,却接连夭折,膝下无子令何雪媛在林家始终抬不起头。
特别是徽因父亲的第三任妻子程桂林到林家之后,一连生了几个儿子,得到了丈夫全部的宠爱,这就更加重了徽因母亲困境,徽因和母亲直接被赶进凄凉的后院居住,长期被父亲遗忘。徽因陪母亲住在后院,前屋常常传来父慈子孝、夫敬妻贤的笑声,母亲的院落却死一般的寂静,用她自己的话说:“母亲那里是阴霾的,前院是欢声笑语的。”中国传统式多妻家庭孩子的委屈、痛楚,徽因自小就异常敏感、自尊、早熟和焦虑,甚至,庶出的身份也成为徽因心底恒久的痛;特别是夹在爱她的父亲,与不被父亲爱的母亲之间进退两难。
年幼的徽因,虽说在孤独中度过,但父亲却为她璀璨的未来开启了第一道大门。父亲林长民是艺术家与浪漫才子,少年时,就带着她出国游历,扩展胸襟,入读当地圣玛丽女子学院,说得一口流畅英语。在严父管教下,徽因从小就活跃在父亲的生活圈子里,经常接待中外知名人士及知识分子,过早就培养出一种与别人不同的艺术气质,加之她生来成熟早慧、聪明伶俐、对人情事故尤为敏感,这无形中给她的生命注入了独立、平等、自由的意识源泉,童年的她是孤独的,然而,这却铸造了她一生意志坚强、本性高洁的个性。
墨香儒染 风华绝代
1904年6月10日,在清脆而响亮的啼哭声中,林徽因来到人间,开始了她的执拗与倔强、优雅与精致,也开始了她波澜壮阔、绚烂美丽的一生。世人仰望她的温润才情,细品她的绝世容貌,捧读她的诗词美文,欣赏她的精美设计,一娉一笑、一景一物、一字一句、一段一章,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描摹她的世界、琢磨她的情感;她却用短暂而又永恒的一生,神圣而庄严地诠释了对自由、爱与美的向往与追求,淡雅却不冷艳,知人情却不世故。
《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林徽因的父亲为她取名林徽音就出自此文,承载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殷切期望,或许,父亲也未曾预料到,女儿的名字将会成为一种信仰,融入进她的建筑风骨、诗文灵魂里,线条,美的简约,诗文,美的灵动。
林徽因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却有着建筑线条的理性刚直和灵动飞舞,有着哲学家的质朴纯真与深邃练达,人生的玄机在她的身上彰显无遗,冥冥之中,命运指引她走向预定轨道,别俱一番的风景,却又驶向不同道路。
16岁,林徽因就已经明确了人生方向,可贵的她不只是说说而已,更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为了自己的目标,她追寻着人生的意义,她的灵动与锐气是宝藏,引无数精英为之倾倒;她读过的书,使得她站在比寻常人更高的位置,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当时的社会。即便是在后期,病魔侵蚀着她的健康,她卧病在床榻之际,仍然能够笑对生活,从容淡定,写出美文佳诗,装点残缺梦境。
建筑方面,16岁赴欧洲留学,在女房东影响下,林徽因开始攻读建筑学,并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所忠爱的建筑事业:上世纪20年代末,作为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她设计出“白山黑水”图案,并一举夺魁,成为东北大学的校徽;二战结束期间,她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在奈良轰炸图上标出了著名文化古迹位置,保护了奈良古迹。1949年以后,她参与国徽、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完成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设计;她还曾走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10多篇介绍古建筑的通俗读物,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学方面,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极富个性、“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作为新月诗派后期诗人,诗歌淋漓尽致展现出音乐美和建筑美融合的特点,在脚韵、音尺、诗节、诗行、平仄等方面,体现出比较自由灵活的格律特点,在追求格律的同时又不失清莹温婉、和悦流畅之美,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她的诗歌不拘泥于固定的诗格、音尺以及每行的字数,而更多的是以原动的诗意、诗感为驱策,几近于直觉式地使情绪与诗的内在音节和律动交汇谐同,因而从林诗中流露出来的是轻巧、自在、活泼的韵味,而绝少刻意雕琢的痕迹,使人既体味到心灵上的美感,又不失视觉上的享受,显示了其细致独到的艺术动力。
林徽因一生著述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佳作甚多,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整首诗音律和谐,具有丰富的想象感和意境美,语言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句与句的齐整,无论是表达意蕴还是文章结构都别具一格,完美体现了新月派诗歌的诗美原则;《九十九度中》是她中篇小说;她诗如其人,宛如一阵清新的风,既不甜腻,也不灼热,温暖而纯净,绵软而轻柔,极富女性细腻与深情,让人从心底感受到一种愉快和舒适。
光芒智慧 永驻人间
林徽因是中国过度一代的女知识分子,自小接受西方教育,她的美在于灵魂,哪怕只是读她的文字,都可以牢牢被吸引。她的身上散发出精神的智慧与美的光芒,是岁月给的,是时光沉淀下来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皆优雅,一字一句,一言一行皆智慧。
虽然她久远地淡出了我们的世界,但她意志坚毅、本性高洁如莲花般圣洁的品质永驻我们的心间;她蕴藏的智慧、坚韧的品质、强大的内心、婉约的文字、曲折的故事,深切地令我感受到:一个女人最好的状态,就是不断地给灵魂注入能量,于我而言,她不再是神坛之上不食人间烟火、不可触碰的神,而是温润着人间四月天的云烟,根植于我心灵深处的白莲,美的朦胧而又纯净,惊艳了世界,温柔了岁月。
白落梅说:“林徽因还是那朵莲,亭亭枝蔓,植于民国的城池,端然而立,风华绝代。有关她的情事,已被太多的人知晓;无论是徐志摩,还是梁思成,亦或是金岳霖,都只是打她身边经过的路人,纵算有过漫长的交集,终归没有谁能陪她走到最后;不要问她到底爱谁多一些,又或者,她到底是谁的白莲,花落何处,情归谁心;于我心里,她只是一位民国女子,纵有倾城之姿,到底柔软多情。她看似清醒明透,波澜不惊,又可知,其内心的山水,从来无人能懂。”
她是用一生在真正践行: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