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吃一次炒肝,就明白了它
第一次吃炒肝,是因为朋友的怂恿,说炒肝如何好吃,本来对动物内脏不感兴趣的我,经不住三番五次的忽悠,跟着她到了附近一家小有名气的餐馆,吃炒肝。
一碗炒肝上来,看上去是一碗糊糊,稠得像冲出的藕粉糊,没有藕粉晶莹,颜色比藕粉深,是酱红色还发着油亮,糊糊里看得见切碎的大蒜。听着满屋的吃声响,不觉也踏实地坐下,用汤匙舀一勺糊糊入口,稠滑的口感,味道咸香浓厚,但是不腻,吃了几口,嚼的都是小碎块肥肠,奇怪没有肝的口感!
怎么回事?炒肝!这一碗的糊糊,怎么是炒的,略懂烹饪的我也知道,这是煮的!关键是碗里没有肝,都是肥肠啊!
朋友却吃得很香,他笑了,嘿嘿,炒肝,这个味怎么样,好吃吧?怎么你还没有吃到肝?肥肠多更好吃,有肝,你再找找。
我从碗里仔细找,真找到一小块肝。对了,炒肝的肝是指猪肝。
朋友解释,北京人的炒肝里,大多数都是切小块的肥肠,只是点缀1-2小块肝。
奇怪的是,煮出来的肥肠多,肝少,却偏偏叫“炒肝”。这可算是名不副实的北京小吃吧。
02 炒肝的由来
毫无疑问,炒肝是老北京的特色传统小吃,因为除了北京,其他地方没有。
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发展而来,据说到了清朝才有了变化。
炒肝的原型是: 以切成段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用白汤煮就,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尝一次还好,但时间久了,吃的人就少了。
有食客建议店主将 心、肺去掉,只煮肝和肥肠,并取名为:炒肝。店主接受了建议,做了改良后,果然,炒肝的生意越来越好。后来,店主多次听取食客的意见,还改良了调料,改进了做法,炒肝的味道越来越香浓,受到人们的欢迎,炒肝终于流传到今天。
改良后的佐料与做法:是在熬热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即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备用。此外还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汤。原料、佐料备齐后,始制作炒肝儿。先将熟肥肠段放入沸汤,再放入蒜酱、葱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汤,然后将生肝条放入锅中,以淀粉勾芡,最后撒上一层砸好的蒜泥即成。这就是现在的炒肝。
名叫炒肝,实质主料是肥肠,肥肠是猪大肠。为什么食客建议主料多用肥肠,少用肝呢?
猜想啊,食客的意见应该是代表了多数人的想法。那猪大肠有很强的韧性,脂肪含量不少,只放少量的猪肝,这样搭配无非就是营养与口感吧。
从营养看,肥肠有润燥、补虚、止渴止血之功效。中国人历来讲究“吃什么补什么。” 吃肥肠自然对人的肠道有益处。肝呢? 具有补肝明目、养血、营养保健等作用。
从口感讲,肥肠吃起来柔韧,猪肝煮出来变硬且干,两者的口感正好互补。从调味上,肥肠与猪肝都带有比较浓的异味,而调料中的黄酱与大蒜正好去了令人不爽的气味。
炒肝能成为北京的传统小吃,就证明其原辅料搭配,其口感,截至目前是无可挑剔的。(不爱吃肥肠的,另当别论)
03 炒肝店的轶事
炒肝,虽是北京的一道传统小吃,但它比较小众,不是人人都爱吃肥肠或者猪肝。
不起眼的炒肝却在几年前的一日,引起了美国大使馆的关注。那天下午1点多钟,鼓楼前的马路上,美国大使馆的车队快速驶来,停在了鼓楼东侧的姚记炒肝店。当时的副总统拜登带着孙女一行人进了炒肝店,吃了一碗炸酱面后,离开了。
其实,拜登只是吃了一碗炸酱面,没吃其招牌炒肝,多数外国人是不吃动物内脏的。但是,看热闹的人只看他进了炒肝店。
虽然拜登只吃了一碗炸酱面,但是他去炒肝店成了轰动的新闻。于是,这家炒肝店成了热点,该店的生意非常红火。
这就是名人效应,也难怪很多餐馆的大厅挂着名人来吃饭的照片,一是留下与名人的合影,一是告诉食客大众,名人都来店里吃,你来这里吃饭就对了,或你来吃饭真有眼光 ......
究竟是美味吸引了名人,还是名人推动了美味?
这正如网络名句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其实是先有美味,而后有名人来。名人也确实推动美味传播更广,吸引更多的人。
总之,喜欢吃肥肠的人,来北京,一定要尝尝炒肝,不仅吃得开心,也熟悉了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