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
诗意每从陌生来

诗意每从陌生来

作者: 今思迟 | 来源:发表于2018-06-29 21:11 被阅读8次

如果你读一篇文章,最后得到这么一个结论:

“别冲动,磨刀不误砍柴工。”

你会心想,哦,这个我懂。

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熟语太如雷贯耳,大家一读就懂,以为懂了,便不再深入思考它的意义。所以,要表达一个深刻的见解,如果有现成的谚语、俗语,那就抛弃它,换个新颖的说法,让人们因为有陌生感而停顿下来,才能去深入思索你的说法,你要的效果才能达到。

中国有句俗语说“墙倒众人推”,一读你就心领神会,“哦,你说的这个呀,不就是那个……吗?”你连“那个”后面的内容都不用说出,对方都懂你懂。正因为我们太懂了,才妨碍我们去更懂。但是如果你突然来到了西方世界,接触到这么一句话:

“A falling camel attracts many knives”

翻译成中文是:一匹正在倒下的骆驼会吸引好多把刀。

你肯定会先愣一下,然后思索它的意义,觉得自己摸索到了一些人生的要义,但其实它的意思等同于“墙倒众人推”。

只是两种说法,一种你熟悉,一种你陌生,却给你不同的冲击。

这就跟写诗要把熟悉的东西写出陌生感一样,读者才有可能停下、细品。

这让我想起昨天看到公众号【普宁诗词】的诗发表的感想:

写诗要有陌生感。

像【普宁诗词】(18-6-28)这期前两首的用词就太大众化,可以说不是诗的语言:

“又是桃红三月天,春风细细雨缠绵。”

“十里长街飘落叶,清风缕缕抚残莲。”

像“春风细细”“清风缕缕”都不算是诗的语言,口语化到呆板的地步,而“十里长街飘落叶”更纯粹是白话文了。

另,后二句的全诗是:

十里长街飘落叶,清风缕缕抚残莲。

池边拾得一荷角,唯恐今秋月不圆。

“池边拾得一荷角”也是大白话,但如果后面结得好的话,它就成为佳话了。比如:

纪晓岚写过一首《咏雪》,前三句是: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看了只想骂人,直到你读到最后一句:

飞入花丛皆不见

纪晓岚是把雪比花了,这很一般,但是他又抓住雪花容易融化的特征,结句就出彩了。

我们来看这么平平淡淡的一句“池边拾得一荷角”,能结出什么花来,接下来是这句:

“唯恐今秋月不圆”

同样的是有气无力。

纪晓岚那首只是与乾隆皇帝的游戏之作,恐怕也还含有对皇帝的戏谑:“皇帝老儿,你那么喜欢写诗,写了那么多,算什么诗呀,顶多就是我前面三句的水平,可是你能写出我这第四句的意外来吗?”

我们再回到前面那句英文:“A falling camel attracts many knives”

如果你是一位翻译家,要把它介绍给国人,你会翻译成“墙倒众人推”吗?劝你不要,如果你做了,因为失去陌生感,大家对这句话就无感了。你倒不如老老实实地硬译:

“一只正在倒下去的骆驼会招来许多把刀子。”

写诗要注意用词的陌生化,观点的表达也是如此,没有人会动脑筋去思考口水一样的大俗(熟)话。有一个人在海边拾珍珠,他要一个个贝壳翻找,捡到一个,一看里面没有珍珠就扔掉,他捡呀捡,扔呀扔,突然他停下来了,他猛然觉得刚才把一个里面有珍珠的贝壳也扔了,他又要重新寻找那个有珍珠的贝壳。

如果语言表达平平无奇,即使细思还是有意思的,可是读者也可能像那个捡贝壳寻珍珠的人,轻易地扔掉。

有珍珠的贝壳,不会给自己涂光抹彩,往往被错过;但是,人呀,可以让自己的文字有尖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意每从陌生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lz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