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之间已过不惑之年。从年少不知愁滋味的青葱少年,经历懵懵懂懂的青春,再跨入本应世事明目的中年,仍然觉得不惑之年仍然迷惑。
也许迷惑的不是世事,而是内心;但又能说清事情与心声的具体差别?也许迷茫的不是少年,也不是青春,而是急功近利的心态;也许迷茫的也不是急功近利的心态,而是看不清的世事。但归而总之,主要是自己内心的观感不同,认知差异,从而导致惑之不同。
惑于利。惑于利者,必重利益而远亲情。此类情形非贬低人之品性,只是其更注重利益,而非不注重亲情,只是在这两者发生冲突时人内心的选择更注重利益而已。现实中显现出此种惑之人多矣,然则其惑虽不深而受影响匪浅。如现实中非利不行者、或行亦不深者多矣。
惑于义。惑于义者,必重交情而轻利益。此类情形也非拔高人的品性,只是在冲突发生时人之选择更注重情义与感情,也并非不看重利益而已。此种人易受义之蒙蔽而趟灾,然则其害必不远矣。如现实中耿直快性,行而不知其不当者亦不鲜矣。
惑于仁。仁者,圣之道也。惑于仁者,实此仁非彼仁也。现实中妇人之仁多矣,而对真孔孟仁者知之少矣。惑于此惑者,以善为高境,而不知善亦有原则性和变通性。如为人处事中原则性不强者、变通性差者均此类者。
惑于礼。礼,纲之常也。惑于礼者,必重形式而少实质。礼之为,必形于外而实其内也。现实中礼节恰到好处而实效微甚至无者随处可见。
惑于智。此者,多自视甚高而贬低他人。特别是在经历诸多世事之后,自认为智力既高资历亦老,更易目中无人。现实中此者虽不多亦能见者。
惑于信。信与义者,较难区分,二者都着重于承诺且力行。而义者,更重于大局的价值观念和取向,而信者,更重于个人职业操守与追求。惑于信者,容易为关系较为亲密之人所诓骗或误伤,且即受伤害亦内心可能亦不信服。现实中如被同学、战友、师生等亲密之人伤害亦不少见。
也许,现实中还有别的惑者,或者说非不惑之年者亦有此惑者。但现实中,在不惑之年受此惑者其伤害俞大,何也?因在此之年,众所周知,大均上有老且下有小,为家中顶梁柱也,特别是在此大中华之人口红利日趋消失、家庭结构呈现上大下小的近沙漏型结构之际,其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如此思之,欲解此难,实国是之大者。法为何?解惑也。增收缩差以解惑于利,宣新时代之义以解惑于义,扬真善以解惑于仁,礼实相济以解惑于礼,资学相辅以解惑于智,建设信用系统以解惑于信,此六解之法,或可用乎?
此诚鄙之浅见,欲伸之于大雅之堂,庙堂可参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