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入乡随俗,客随主便。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一个经常出差的人,若将其意思加以引申扩展,还可以运用到日常交际当中去,比如说话。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工作职位、知识结构、社会层面等方面有差异的群体,都有其独特的话语场合和语言圈。因此,我们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时刻认准自己所处场合,语言表达千万谨慎,这绝对不是多此一举,也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我们进入社会交际圈必须必须具备的素质。书本理论并不等于实际生活,对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注意语言的场合更有必要。
笔者曾亲身看到这样一件事。前年寒假,笔者在东莞一家包装公司做了一个月的临时工,与笔者一同做临时工的还有三个大学生,其中有一个女生,学的是中文专业。我们这几个临时工的主要任务是配件装配,即把几样东西配装在一块,并且保证字母方向一致。组长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他在这个公司已经待了十二年了。一天,组长过来检查我们的配装情况,走的时候顺便叮嘱了一句:“大家在配装的时候要小心认真,这款产品很容易损坏,装好以后要校(他读xiao,第四声)对一下······”话还没说完,那个读中文的女生就回答说:“应该读校(jiao,第四声)对,是比较的‘较’那个读音。”组长愣了一下,就半开玩笑地说:“是读学校的‘校’那个读音吧,我都读了十多年了,从来没有人说我读错了。”女生认真地说:“明明应该读校(jiao,第四声)对,你读错了。”当着这么多员工的面,组长脸上有点挂不住,就问周边的几个老员工说:“你们说怎么读。”那几个老员工想了一下,说应该读校(xiao,第四声)对。组长有点洋洋得意,眼含讥讽地瞥了那个女生一眼,然后说:“大家配装的时一定要记得校(xiao,第四声)对。”特地将校对两个字拖长音来读,然后走了。那些老员工等组长走了,议论到底应该读哪一个音,最后一致认定女生读错了。最后,女生满脸通红,低垂着头,满肚子委屈,说了一句:“你们合伙欺负人。”周边老员工的脸上表露出不愉快的神色。作为旁观的笔者,学的也是中文,当然知道那个女生的读音才是正确的。回顾这个事例,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读音正误的问题,而是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语言的场合问题。按理说,那个女生与组长,包括那些赞成组长的老员工,他们都没有错,只是由于他们各自拥有的知识结构、语言理论和长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而导致他们的话语观念不同。学中文的学生对于字词的读音极为敏感,所以能马上发现组长的读音错误。组长和那些老员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也极少涉及多音字方面的语言知识,虽然校对的‘校’字读音有误,但他们真正理解与实践了“校对”二字理论层面上的含义。分歧在于双方所处的语言场合有差异,引起差异的因素有上文所说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工作职位、知识结构等方面。作为一个大学生,本来应当理解与把握当时的言语场合,正是由于没有把握好言语的场合,才出现了为了一个字而闹别扭的尴尬处境。
语言作为日常的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谁都可以用。语言作为具有场合性的交际工具,要想掌握并用好它,那就必须认准语言所处的场合性。对于刚刚毕业走向工作的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更要注意这一点。在大学校园内,大家说话基本上处于同一个语言场合,对所说的内容也能轻易理解,但是一旦跨入社会,说话一不注意,就会被挂上“学生腔”“文绉绉”的名号。现在的许多在校大学生,写文章或在正式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喜欢遣用网络词语,好像网络词汇一用,就显得自己特别合乎潮流,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还有一些学生,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或社会普通大众说话时,总喜欢掉书袋,文绉绉的样子,好像别人听不懂自己就高人一等似的。以上做法是欠妥当甚至是错误的,因为说话人忘记了语言的场合行。例如,古人云:“百孝不如一顺。”这句话其实包含了和自己的父母说话、交谈时要有耐心、和气、温顺、恭敬等气度的涵义,而不应当像和同窗好友郊游时一样嘻嘻哈哈、放浪形骸。
认准语言的场合性,一方面是为了尊重社会其他群体,同时也是为了尊重自己,另一方面是让自己了解普通大众心里,促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作为刚毕业踏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认准语言的场合性,让语言这个工具为我们成才发挥重要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