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我提升类干货泛学体系学习
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之理论篇

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之理论篇

作者: 彭铭杰 | 来源:发表于2015-01-04 12:42 被阅读2222次

    晚上,我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了一篇名为“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的文章,作者“漏屋”。当时读了前面一部分就感到非常震憾,于是决定往下研读。当时读完之后就感到相见恨往晚,为什么学英语学了这么多年,没有人告诉我好的方法。因此,我打算把这么好的文章整理一下,让更多人看到,进而去深入研读。

    前言

    著名语言学家Greg Thomson说:“外语学习的原理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掌握语言的过程又是如此之简单,以至于不需要说清楚。”讨论语言学习的原理,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在下当然也没把握能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因为外语学习就连学术界都存在很多尖锐的争论,本人也不敢说自己有把握能把争论化解。但还是决定先从简单入手,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吧,探讨一下外语学习的真谛,特别是对大家在外语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误解进行分析和澄清,希望能对外语学习者有所帮助,对外语教学工作者有所启发,就知足了。

    从外部来看,学习外语的成功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方法,二是愿望,三是自律。这三个要素中任何一个的提高,都会加快目标的实现。

    看看儿童掌握语言,他们并不痛苦,时间并不长,不学语法,不背单词,也不背句子,不抄写也不喊,不复习也不预习,而且小孩子智力、学习经验甚至长期性记忆力都不如成年人,那他们为什么学得既轻松又快捷呢?他们成功的道理是什么呢?通过研究他们的母语掌握过程,是否能帮助成年人加速掌握外语呢?

    本文为你一一解之!原来外语学习可以这么容易!甚至1000小时也就可以完成!

    用什么方式学都可以成功,这一点错儿都没有,也根本不必争论。本文没有否认这一点,也没有说非得怎样做才可以。但如果不讲策略,只是简单一句:刻苦学,多听、多看、多用,那大家也就不必讨论了,不用任何专家或理论,狂听广播,狂看书,狂看原文电影,狂背文章,狂喊都行,只要回去刻苦学10000小时就成了。那还做语言研究干什么?大家稍微静想一下,为什么这些刻苦成功的人一般都这么知名,倍受宣传?主要原因还是这样的成功来得太不容易了,这样成功的人也太少了,所以成功了令人格外羡慕和称道。很多人也照着相同方法做过,但大部分没做成,各种原因都有,这才是我们更关心的问题。个人觉得从外语教学的角度看,核心的问题之一应该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宣传靠刻苦来弥补低效率,并不是刻苦学本身有什么问题,结果是大部分的人做不到。近几年的研究显示,如果学习策略正确和条件理想,达到流利外语的时间应该在1000小时左右,与母语学习只有约200到300小时的差距。如果是学和母语相近的外语(比如英语和法语),应该在500小时以内实现。我们的目的就是努力从10000小时向1000小时靠拢,而不建议大家努力用刻苦来体现自我价值。

    理论篇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

    我们普遍对学外语学习方法的认识是:

    1.要有语言环境,多跟外国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国,不久自然就能会说了。

    2.学习外语要多记多背,也就是说是用记忆学语言。

    3.想纠正发音,一定要专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比如BBC或VOA那种。

    4.要学习外语语法,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5.要有一定词汇量,要大量背单词。但背英语单词很难。

    6.以前学的是书面语或过时的英语,和现在口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口语不好。

    7.学外语必须非常刻苦,长时间反复练习。

    “全错!而且不但错,事实正好相反!”

    正解:

    1.要有语言环境,多跟外国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国,不久自然就能会说了。

    有外语环境不就好了吗?比如出国。答案:非常错误。这一条是中国同学误解最深,吃亏最大的一条。

    假若出国了,在外国人家住的,也打工,也上补习班,也看英文电视和报纸。可是过了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过去了,发现怎么自己的英语还是这么差呀,听不懂,说不好,只会一些日常生活很简单的用语,还讲得好难听。当然,到了国外,从张不开嘴到敢于开口,这一关还是过了。到国外两星期都敢说了,因为被逼的。一旦敢说了,也就不再有心理障碍了。但说了两年了,怎么翻来覆去还是只会那几句?英语环境出什么问题了?

    大家如果现在上网,在搜索器中打“出国才知道的十大秘密”这几个字,就会看到,第一条就是“发现了并不是在英语环境中就能自然学会英语。”

    如果住到外国房东家又如何?事实上,由于我们自身英语太差,外国房东大都没有耐心和你交流。除非房东放低语速,选择词汇和你交流,否则想由此来提升英语,那是妄想。

    其实大部分的中国同学在国外的几年里,英文都是非常差的。除非原来英文水平很高的人,在国外进步很快。但这样的中国同学太少了。

    关于成年人在国外外语学得很慢这个事实,一般的老百姓也有普遍的认识。不光是中国人,比如在国外有很多其他国家的移民,在美国加拿大居住了很久,英语仍然很差,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那成年人在国外一般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外语说得比较流利呢?国外的语言专家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前提是如果能维持外语环境(不能每天缩在本族人中),那么达到流利程度的时间需要年龄除以6。也就是说,如果三十岁到国外,需要5年才会比较流利。所以很多出国读研究生和工作5年以上的中国同学,英语可能是非常流利的。但我们发现,由于开始时基础差,很难维持外语环境,所以很多移民留学生在国外5年以上外语仍很差。

    2.学习外语要多记多背,也就是说是用记忆学语言。

    大家知不知道人的一生多大岁数时记忆力是最好的?10岁?18岁?越小越好?错!是30岁左右。而年纪越小记忆力越差,3岁时实际上长期记忆力几乎是零。所以大家3岁以下的事一般都记不得,有几件事记得就了不得了。怎么老有人说小孩子记忆力好呢?三岁小孩给他换个妈他过几天就不记得了,还说好呢。

    明明是成人记忆力好,学习能力强,3岁小孩没什么记忆力,理解力跟成年人更不能比,可成年人学语言困难,3岁小孩最容易。其他原因不谈,单从记忆上看,刚好是因为成年人记忆力好而且用记忆去学语言,所以困难;小孩记忆力差,而刚好不用记忆力学语言,所以容易。刚好又证明语言获得不是靠记忆!

    再看医学上的案例:一个失忆的人,却依然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

    3.想纠正发音,一定要专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比如BBC或VOA那种

    如何纠正发音呢?如果按理所当然的推论,普通话不准,大家天天听标准音就行,那大家天天看新闻联播和听广播就能纠正发音吗?结果不行。到北京住几年口音就改好了吗?结果还不行(还是小孩子行。)那找个说标准普通话的人一起生活还帮助纠正行吗?大家就笑了。很多人帮父母纠正了多少年的口音了,也没见有效呀。那怎么办?原理是一样的:多听各地人的口音,并进行比对训练,耳朵敏感度越来越高,口音就越来越小。这是成年人科学的纠正发音的方法。跟大家当初想的正好相反吧?现在大家都明白了。遗憾的是,很多英语老师不明白这一点,总是建议大家听一个标准音或追一个某国人交流。现在这一误区应该纠正了。

    4.要学习外语语法,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可以无可争辩地说:语法无助于流利的交流。对照语法来说话,是不可能说流畅的。

    5.要有一定词汇量,要大量背单词。但背英语单词很难。

    日常交流一般5000词就可以了,阅读则需要15000左右甚至更多。对于常用的这5000词,应在头脑中建立条件反射,养成英文思维的习惯。其余不常用的字汇,可使用词根-词缀的方法加以快速记忆。

    6.以前学的是书面语或过时的英语,和现在口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口语不好。

    口语不好首先是听力有问题。按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学习得到的外语,听的时候都忍不住在头脑中翻译成中文,研究表明,以正常的语速,句子超过四个词,头脑中的翻译是很难跟上的。说的时候,又忍不住对照语法,想说流利不容易。

    所以“语法-翻译法”是明显很有问题的,很多国家早已放弃。但还有一些国家,主要是中国和英国,仍存在一些“语法-翻译法”的捍卫者。

    至于有人认为是因为自己学的英语过时了这种观点,不用辩论了。课本上的英文没过时,而且无论哪国语,除了个别词,几十年的变化绝不至于影响到听不懂的地步。

    7.学外语必须非常刻苦,长时间反复练习。

    摩门教的传教士,只需一年的外语(包括中文)培训,就可以去传教了。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如果有符合理想的训练系统,1000个小时完全可以达到日常交流的程度,在听、说、读方面,都远远超出四六级水平。

    特殊群体

    我们一直在讲成年人在国外学习外语慢,那么小孩子不同吗?非常不同,他们是特殊群体。如果是小孩子(严格讲是12岁以下)到了国外环境,就算以前是零基础,只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每天几小时,外语就讲得非常流利了,和当地人几乎一样好,而且一点口音都没有。其实我们学会自己的母语也只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研究表明,儿童是“获得”外语,获得过程是: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语言区——实现语言思维。

    成人是“学得”外语,过程是:记忆——记忆区——知识。

    克氏理论—二语悉得概要

    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

    1.悉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悉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为“i”,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i+1”。+ 1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5.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2)性格。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后来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6.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后来语言学家又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差。广东话中有一句:“识听不识讲。”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Swain)在1985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尝试做一些高出他们目前水平的练习。因为输出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达其意思的困难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

    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补充。本人认为到此,“二语悉得论”框架到此已经比较完整了。

    前面这些讨论,一直是在学习语言方法的“战略”层面。大家最容易忽略“战略”而急着进入“战术”层。而战术上的偏差和错误可以弥补和纠正,战略上的失误会导致全盘皆输。下面这句话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须背诵的:“Every Battle Is Won or Lost Before It Is Ever Fought.”大家仔细看一下,可以感到自豪了。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家孙子的名言。

    有了“二语悉得”的理论结构,就可以制定战术了。聪明的同学这时已经自己独立做了,下面我帮大家搭个架子,并讲一些以往的经验和观察,大家可以共同探讨。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按照制定出的战术具体实践,对于教学者而言,要根据正确的理念设计课程和教学模式。我们先谈学习者的战术制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中土:@BoheMian 抱着死磕的精神就好。哈哈
      • 彭铭杰:@中土 确实,有口音的人更受外国人欢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觉得好玩哈哈!不过这篇文章有些观念看上去挺值得学习的,我去偿试偿试。
      • 中土:我觉得口音不必矫正啊,我喜欢让外国友人一听我的口音,就知道我是大中华民族的。哈哈,自恋一下。为什么人家英文有印度口音,爱尔兰口音,俄罗斯口音,我们就不能有中国口音呢。哈,纯属个人观点
      • 彭铭杰: @Fakeman 哈哈,是得努力啦!或许是个新观念,值得偿试。
      • 孤独的句号:整理不易。支持支持。感谢分享
      • 风生水起:整理得不容易啊,点个赞
      • 彭铭杰:@不动山头往生客 我在这篇文章后面发表了实战篇目的,如果你对这些方法有兴趣可以关注以下《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这本书。
      • e48cd6cbc6d9:求详细战术

      本文标题: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之理论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zz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