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革新
战国时期,有一个词,是万万不能遗漏的,它就是变法。也就是我们说的改革。
对于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我们都听说过管仲的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而最成功,影响最深远最巨大的当属秦国的商鞅变法。
正是因为这次的变法,才使得自秦穆公死后以来秦国连续无作为,秦国连续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结束。自此走上了富强之路。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秦国人的努力,最终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政治基石。
公元前359年,当时的秦国国君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又害怕国人会因此议论纷纷,于是犹豫不决。而其中这场变法的关键人物商鞅因为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而只身从魏国来到了此时贫弱的秦国。他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但是,这些做法却阻碍了很多旧贵族的发展利益。
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的代表是甘龙、杜挚。这些反对变法的旧贵族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而此时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是一场以历史进化的思想与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的冲突,实际上也因此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这场传奇的新思想与旧思想的争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舌战群儒”。最后的结果我们知道了,新思想战胜了旧思想。
于是,在商鞅的主张下,在秦孝公的帮助下,一场史上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开始了……然而,变法一开始,便遭到了阻碍,不仅旧贵族反对,就连秦国的民众也并不相信这场变法会是真的。于是才有了历史上又一著名的故事——立木取信。
经过了此事之后,整个秦国的民众都几乎被动员了起来——就如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一样,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变法,也将是秦国改头换面之战斗!据说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而这位新晋秦王与商鞅乃是死对头。属于政敌。于是,惠文王一继位,商鞅便遭殃了——被惠文王满天下地追杀。终于在一天晚上,商鞅到了一家客栈,但是却因没有身份——他此时是通缉犯。而导致最终伏诛。最终商鞅被带回了秦国,车裂而死。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