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是对思维施加影响,直观只有在促进思维过程的时候,才有助于发展和加深注意力。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能够长时间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要使用直观教具,为的是使学生在认识的某个阶段能脱离形象签订会概念和理解规律性。在课堂上使用直观教具,很多时候学生会被某个细节所吸引,直观教具不能帮助儿童去思考教师想要引导他们去理解的抽象真理,反而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如果我们在第4节课讲数学加法时,用两个苹果加两个苹果,引导孩子理解2+2的含义。因为孩子已经上了三节课,马上到午休时间,有了饥饿感。他们不再会顺着老师设计之初的想法去关注加法的含义,而更多想的是苹果的香甜。这时候的教学教学就不能够达到老师理想的效果。
采用直观教具,要求教师对教学工作准备的要十分充分,要求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了解知识的掌握过程。
第一,直观性是低年级学生脑力劳动的一个普遍原则。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要求在自然环境中发展小孩子的思维,使他们同时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并能进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能使认识带有感情色彩。因为同时能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孩子的意识中就形成了心理学称之为的情感记忆。这样童年时代就有了充分的智力发展。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整个课堂活动中,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工作的其他方面和学生的全部认识过程中。
让学生的所有认识伴随着直观性原则。在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并思考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因为在此过程中会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感记忆,所以孩子的这种思维才能得到长期的巩固。
第二,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由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在上课的哪个阶段直观教具已不再必要,学生不应该再对其加以注意。
使用直观教具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要通过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智力上的不断发展。
第三,应当逐渐由直观的食物过渡到造型,然后再由造型过渡到物体和现象的象征性图形。我们可以从一年级到十年级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都使用这个原则,但要注意这原则体现在一年比一年更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中。
这也就是我们教学上所说的,围绕着直观性原则,进行螺旋循环式上升发展吧
由实物向造型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在采用造型手段方面逐渐过渡到越来越复杂的概括。教儿童理解象征性图形,如素描和画简图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这类图画对于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人在教授各科课程时都应该使用草图、素描 来表明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同时,学生二三年级时做数学题,也应该让他们用这种画图的方式来理解题意。起初儿童画实物,如苹果、橘子、小鸟,然后画简略图形,用方块圆圈等表示实物。当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会了图解习题,他们也就能解出习题。那些几个月都不会把习题的条件用图形画出来的学生,他们不仅不会抽象的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应当教会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转向抽象思维。
现在学生已经是四年级,个别的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仍然不能很好的画图理解题意。今天找到原因就是他们的形象思维仍需要培养。我想其中有一部分也是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到位,不能够很好的关联前后语句的意思。
如果学生数学学习差,不妨试教他们学习图形解题。应当引导儿童先由鲜明的形象过渡到象征性图形,再由图形过渡的理解某关系和从属性。
孩子的思维是由形象到抽象逐步过渡的,不要急于求成。
第四,由造型的直观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用词表示形象,是由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过度的概念思维的一个步骤。老师们应该用词塑造出不可以只给学生看的东西的形象,而且能塑造出在自然界和我们周围的人类劳动中可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用词表示的形象,对于形成情感记忆和丰富心理学称为的内部言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一部分有点不太理解。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做到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
许多时候,我们在采用直观手段时,忘记了最初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