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拙诚学堂山长、“海内外研究曾国藩第一人”唐浩明老师的一篇关于“湖南人的精神”的重要论述,这篇文章阐释了“拙诚”作为湖湘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是对“拙诚学堂”及“拙诚人”所秉持精神与信念的权威解读。今年恰逢曾国藩诞辰210周年,我们就以这篇文章拉开纪念活动的序幕。
01
拙诚是湖南人精神的基础与支柱
湖南这个地方,最大的特色有两个:一是湖湘民风,民风上的最鲜明特点是倔犟霸蛮;二是湖湘学风,学风上的最鲜明特点是笃诚务实。这两方面结合,化育出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在近代,由于各种机缘际会,湖湘文化内在的巨大能量得到最好的爆发。它的引爆点,无疑是因太平天国而起的湘军运动。
曾国藩曾为这场运动作了一番历史性的总结。他在《湘乡昭忠祠记》中说:“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州而勘大乱,非拙且诚者之与?”“今海宇粗安……能常葆此拙且诚者,出而济世,入而表里,群才之兴也,不可量矣。”他的意思是,湘军能成事,靠的是拙诚。眼下战争结束,四海安定,若能永葆拙诚之精神,则可以做到人才辈出,什么事都能做得好。
看来,拙诚是湖南人精神的基础与支柱。这两个字很好地将倔犟霸蛮与笃诚务实组合起来。拙即笨拙。笨是山国之亚的湖南民众普遍的外在表现形式,看起来有点愚笨的样子,其实不愚笨。他们不想投机取巧、偷懒耍滑、走小道抄近路赚轻松钱,而是脚踏实地、盈科后进、一步一个脚印,相信只有勤劳血汗得来的成果才是长久的。诚即精神专注、持之不懈、实实在在、不假不二、表里如一、不背诺言、不忘初心、目标坚定、矢志不渝。与太平天国作战,湘军的硬寨死仗是有名的。咸丰九年三月十二日,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中说他未在太平军中看到“结硬寨打死仗”的现象,故而他认定太平军是可以战胜的。曾氏认为硬寨死仗是军队克敌制胜的必要条件,他所倡导的这种死硬作风,也是当时湘军的普遍军风。这种看起来笨拙的战术,最终成了湘军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
02
“拙诚”好比愚公移山的精神
曾国藩又将这种拙诚比之为愚公移山。他在湘军高层中常常提到愚公移山,如同治二年十月二十日在给郭崑焘的信中说:“舍弟募勇太多,鄙人深以为虑。渠锐意合围,亦颇有愚公移山之苦衷,屡次规责,诫其智小而谋大,而亦未尝不谅其拙诚也。”在曾氏看来,愚公移山与拙诚,遵奉的是同一理念,践行的是同一方式。
湘军的最大特色是书生领山农。湖南书生接受的是以笃诚务实为宗旨的湘学教育,且尚未进入官场,弥漫官场的浮滑习气还来不及沾染,山农则更为朴倔。于是,拙诚二字,较为容易被湘军军营上下认同。当这支部队成了胜利之师的时候,拙诚或愚公移山,便以一种共识被湖湘士人加以提炼,并成为近代湖湘文化的一个特殊标记。
深受湖湘文化熏陶的毛泽东也经常以愚公移山这个词,来表述他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精神。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会议闭幕报告中,他向代表们动情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号召全党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掉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大山。他说只要我们共产党人真心实意这样做,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就是中国人民。
03
巧伪是社会风气败坏的原因
与拙诚相反的是巧伪。古今中外,社会风气之坏,皆出于此二字。胡林翼说:“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唯世故深误国事耳。”蔡锷说;“吾国人心断送伪之一字。”巧伪,一时间或许可以得利,长久行之,必定害人害己。湖南人一无特殊的灵泛,二无雄厚的家底,三无过硬的靠山,要想做出一番事业,混出个人样,更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靠拙诚靠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百多年来,以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人,能成就大事,能受到国人的尊敬信任,就是靠的这种精神,今天的湖南人最要继承发扬的也是这种精神。
丁酉孟夏于静远楼
活动期间,会有更多有趣的互动游戏和精彩文章合集,大家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