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刘杨写的《学会写作》,有一个很好的问题,写作的痛苦究竟是什么?归纳起来大概有几点以下几点:
1、不知道有什么可写的;
2、开了头就写不下去了;
3、能写、但写的乱七八糟;
4、心里有话,但是表达不出来,写的东西总是跟自己的期待差很远;
以上都是我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好在,作者还给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四个问题,刚好对应着学习写作的四个环节,分别是素材、叙事方法、语言和逻辑以及写作套路。从这四个方面出发,也许能找到缓解写作痛苦的办法。
反思我的写作过程,不知道写什么,是每天都遇到的问题,除了作者所说的素材积累以外,我采取的策略是,每天强制自己写1500字,设定时间,这样做的,方法可能很笨,个人的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连续写了3个多月,至少不害怕动笔了,也渐渐养成每天到点就写的习惯。
在没开始写作之前,一直是很焦虑的,每天在得到上也花了很多时间,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有收获,后来到了输出的时候,啥也写不出来,这时才明白知道与做到的差别,经历打击后,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重新调整,最后,选择了一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
1、直面焦虑
改变的前提是接受,与自己和谐相处的第一步就是直面焦虑,不逃避,接纳现在。前面在看樊登老师给网友的回答,焦虑来自对无常的抗拒。解决一切焦虑问题的办法,都需要建立自己内心强大的价值观,从而改变对外在事物的反应。接受了焦虑这件事儿,我就开始找寻产生焦虑的根源,一种是因为没能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而焦虑,产生无力感。另一种是因为有的人会因为别人的优异而感到落差,产生失落感。找到了原因,我们就要找到解决方法。
2、活在当下
生活中,不是每件事儿都能即刻得到反馈,特别是某些技能的培养更是如此。比如写作,不管写的好与不好,思考一定是前提,先想下大概的方向,先写了再说,写的过程中不要停下来,写完再改,改着改着就改出一篇文章来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面临自己没有做的事情的时候,先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逐个完成,才是最好的做事方法。
3、学会冥想
初次知道冥想是在16年的3月份,当时并没有在意这个神奇的方法,第一次尝试冥想是在得到专栏订阅了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之后的一周,下载了笑来老师的指导音频,体验了一次之后,发现冥想能让情绪稳定下来,而且消除了心中的不安,后续在自己情绪很低落的时候都会冥想5分钟,没有经常的享受这种神奇的方法,当时的自己还没有彻底了解冥想的好处。直到在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中,看到“如何成为一个高度自我觉察的人”中讲到一个问题。如果说起“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你会想到谁?经过科学验证,居然是一个叫马修.理查德的法国和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神经学家用256个传感器监测马修.理查德的大脑活动。结果显示,马修大脑中反应幸福感的脑波活动,远远的超过了正常范围,打破了所有神经科学文献里的历史记录!其实,马修只是众多参与研究的和尚之一,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和尚的幸福感普遍高于常人,源于他们日常的冥想训练。
冥想是什么?作者尝试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那篇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定义:冥想是一个熟悉自身精神活动,通过心智训练带来长期的认知和情绪改变的过程。当我了解到这些后,我坚持每天冥想30分钟,一周下来,自己的情绪稳定,而且专注力也提升了,现在只要焦虑就会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长期冥想之后,整个人都发生了变化,没有太多的焦虑,做事情也更加专注。冥想让人心态平和,活在当下,也充满了幸福感。
4、忘掉努力
专注力是我们更好完成一切事情的前提,专注眼前的事情,不需要给自己的行动贴上“努力”的标签。很多时候,我们越努力做事情,反而做不好,这是我们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想做一件事情,先让这件事成为日常的工作,写作也是如此。
在写作的过程中,如何组织语言,如何理顺逻辑,这是每个作者面对的最直观的问题。语言的锤炼跟一个人的知识面、日常词汇积累、逻辑思维、表达习惯都有关系。要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一定是输入和输出才能达到的。其实,除了来上面的四种痛苦之外,还有一种痛苦,对恐惧的恐惧,这种痛苦跟写作方法无关,主要是心理作用,总觉得自己写不出来,总觉得对写作有种莫名的担心,总是不知道表达什么,不知道有什么好写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提到的,没提到的问题还是会发生,只有当你相信自己能写好,然后一直写下去,才会越写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