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难重重。《少有人走的路》以这句话开篇,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少有人走的路》是由美国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在临床二十多年的诊治基础上,不断总结写就的。曾在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同时,它也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畅销。
书中,作者用通俗而亲切的语言阐述心理学上晦涩难懂的概念,就像一位亲切的心灵导师坐在你的对面,循循善诱。引导你鼓起勇气,用充满爱的心灵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走向心智成熟之路。
本书包含了四部分: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是自律的原动力。
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即当我们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上直面自己的责任,不再逃避。当我们以自律为准绳,不再贪图短暂的安逸,根据事情中的重要程度设置先后次序。
尊重事实,我们队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并随着个人经历的起伏不断修订地图,才能使人生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
如果我们不恰当地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映,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那么童年时期的地图并不适用于成年人的世界,内心的期盼和现实反馈的强烈落差, 容易让人产生焦虑、避世、冷漠、自私等心理疾病。
当我们面临自我需要、目标、责任之间的冲突时,适当“放弃”其中之一,是保持平衡的重要原则。
通过本书告诉我们:在心智成熟之旅上,人迹罕至,踏上这条旅途的人都是生活的勇者。他们敢于直面生活的苦难,克服人性的懒惰,在这趟旅途中越走越远。
令人惊讶的是,即便过了四十年(1978年初次出版),每一位读者仍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你不得不感慨,人类心理上的困惑、茫然、挑战始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成长,要想走上心智成熟之路,必将历经种种磨难。当面临挑战时,你必须鼓足勇气,一直坚持下去,方能更加靠近心中的上帝(即能够自我)。他直击心灵的话语会让你产生逃走的冲动,而渴望改变的愿望又会鼓励你继续读下去。
这是一本值得认真读的书,当我读完第一遍,获益匪浅,却难以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后续还会再补充。
《少有人走的路》曾在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同时,它也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畅销。
这本书自出版到现在(2018年)已有三十多年,但书中作者论述的观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人生苦难重重。一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的苦难在于,它们会带来痛苦,解决它们,新的痛苦随之产生。而去逐个解决产生痛苦的问题时,会经受沮丧、懊恼、焦虑、恐惧、失望、悲伤、寂寞、难过、绝望的打击,让人忍不住退缩,而且这来自心灵的折磨并不比肉体的疼痛轻松,甚至更难承受。
我们也必须明白,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未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思想和心智的成熟之路,便是那条少有人走的路。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就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或是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或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或选择沉溺于药品、游戏等方式来麻痹自己。然而,任何逃避问题的行为只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让人生痛苦不堪。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它包含四个技巧: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1、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生活中,它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工作中,总是先做容易的事,提前享受满足感,而把重要的事往后一推再推。吃东西时,先吃自己喜欢的,再吃不喜欢的。在运动和玩游戏之间,习惯性地选择玩游戏,而把运动一推再推。
如果,能够意识到以上的行为模式都是在提前获取满足感,那么在面对再次选择时,不再逃避痛苦,适当推迟满足感,便能享受更大的快乐。
还有一种情况,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尽可能早地面对它们,意味着推迟满足感,放弃暂时的安逸和程度较轻的痛苦,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如此才会得到回报。
2、承担责任
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对问题避之不及,并找借口推脱,对解决问题没有一点儿帮助。每个人都需要多年的经验,让心智不断成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又想极力规避这种痛苦。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上司。为原理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希尔德 布鲁茨博士在她的《心理学研究》前言部分,这样解释一般病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感觉自己不能够”对付”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大多数病人力不从心根源,在于他们总想包庇自由,不能够为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在于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治疗,他们就会知道,作为一个成年人,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他们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永远都会感到自己是个牺牲品。
3、尊重事实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大多数人容易把童年时期对现实的反应和观念,无意识地运用到成年后的生活中,这是忽视事实的表现。因此,不得不面对随着年龄和阅历增加带来的各种痛苦和问题,尊重事实,不断修订人生地图(观念、知识、技能等),才能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
4、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相当多的人害怕经受放弃的痛苦,而没有选择放弃。比如,放弃玩游戏的快感、和伴侣意见不合时,放弃争论等等。一个人额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或早或晚,都要经历放弃的重大时刻。
放弃自我,是耗时长久、逐步适应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为了保持心灵平衡,需要学习一项重要的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兼容并包。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爱,是为了促进字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首先,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是长期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
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精神关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小时,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我们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将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也不管我们花多大的心思,竭力作出无需关心的样子,但从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过依赖他人的感觉。心理健康者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
学会自我约束,及时调整心态,使她更有机会发挥特长,从事有价值的视野,最终走出病态性依赖的阴影。
真正的爱和自律相辅相成。
培养某种特殊嗜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要学会自尊自爱,就需要自我滋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