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追梦有关的日子(上)

作者: 小黄柏 | 来源:发表于2018-03-01 22:16 被阅读15次

            那些与追梦有关的日子

                      文/小黄柏

                        1.序言

            在中央电视台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手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曾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曾瞬时让我泪流满面。数数日子,这样不经意间一路走过来,已不知过了多少个春秋。仿佛就是眨眼间的功夫,童年的童真消逝,青春的岁月流逝,而今已是而立之年了。

    感叹之余,我想,光阴唯一带不走的,恐怕只有梦想吧。只有梦想是可以从年少到成年,再到老去,贯穿始终。

    我想,那唯一能够慰籍我心灵,温暖我心灵;唯一能够抚平时间带给人一生沧桑的,就只有梦想吧!

    回想起来,我有一个梦,就是这样一直在时间的流逝中延续下来的。童年最初的梦想,成为了对自己一生的承诺。

    因为这个梦想,我跨越了时间的鸿沟,跨越了生活的艰辛。我可以不去计较那些颠沛流离,那些风雨兼程;可以不问世事无常,命运作弄。但是,我不可以放下它,它是最初的涌动与热血澎拜,它是属于自我的一片星空。

    虽然,它仅仅只是一个梦而已。

    虽然,它仅仅只是充实了人生的旅程而已。

    它如此平凡,却值得一生追逐。

    来吧,统统与它有关,与记忆有关的东西,统统都来。

                    2.贫穷的滋味

            在赣闽交界,抚河上游,有一个盛产密桔的地方,叫做南丰县。我的老家,便是南丰县最为偏远的,一个叫做"小黄柏"的小山村。

    南丰密桔名扬天下,我的小黄柏村却不种植桔树。这在整个南丰县来说,是较为罕见的。

    我出生的年月,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那时由于交通不便,小山村封闭而又落后。人们一年四季除了经营自家的几亩田,几块地,基本没有其它的收入来源。那时还没有人出去打工赚钱,全靠干点农活来维持温饱,有空余的时间,就打打牌,聊聊天,打发无聊的日子。

    那时候,村子里的人们虽不富裕,但是基本上家庭和睦,彼此相处融洽。大人们互相帮助,小孩们成群结队,或上山砍柴,下河摸鱼;或嬉笑玩闹,做各种游戏。

    唯独我,那时候是基本不喜欢跟小伙伴们出去玩耍的。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发呆,一个人看池塘里的鱼儿游动。这一方面跟我的内向性格有关,另外一方面也跟家庭有关。

            我的父亲是一位淳厚朴实的农民,他12岁丧父,即承担起养育弟弟妹妹的重任。父亲19那年,把母亲迎娶过门,先后生下了五个子女,从此他肩上的胆子更加沉重。耕作的辛劳,生活的压力,让父亲过早就落下了满身病痛。母亲贤惠善良,但由于要照顾那么多子女,田里的活基本帮不上父亲太多。

            所以这样的一个家庭,可以想象,生活有多么窘迫,在这个村子里,我们家生活水平是处于低下的。小时候,我过早就触及了生活的不容易。

    那时候,我老是会想过年,七八月就开始板着指头数日子,期盼着快点过年。因为过年就有肉吃,有好菜吃,过年就有新衣服新鞋子穿。

    只是那时候我不知道,过年对于我的父母亲来说,却是煎熬的。常常是大年三十,只要新年的钟声还没有敲响,那颗提心吊胆怕人来讨债的心就放不下来。

    那时候,一盘豆腐,对我来说,便是无比享受的美味佳肴。

    于是,慢慢地,我幼小的心灵,不仅习惯了贫穷,也习惯了享受一个人的寂寞和孤独。

            3.天边的遐想

            虽然不习惯跟伙伴们去玩,去闹,看似孤独,但是,我从不觉得天空是灰的。

    甚至,我觉得除了贫穷,世界依然是那么的美。村子四周群山环绕,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稻田菜地。我常常觉得,这些每天一爬起床就能看到的风景,还可以想象出许多东西的。比如是不是会有一些神话故事和传说,会不会有美丽的仙女,驾着祥云,突然就降临在那座山头,给人惊喜。

    那时候,虽然有异常丰富的想象,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山外面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

    甚至我觉得,山外面,应该就是天边吧!

    有一次,父母亲去山外面的乡里集贸市场赶集去了,哥哥姐姐去了田里干活,我和弟弟留在家里。快日落西山的时候,村里的一个小伙伴来我家玩,他的父母亲也去了赶集。我们村子去乡里赶集,走路来回得花上一天时间的,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大人还没有回来,我们就坐在屋檐下的石头上,着急的等他们回来。

            大人回来,多少都会从集贸市场买点零食带回来给我们小孩子吃的,所以他们每次去赶集,我们就会兴奋上一天。

            傍晚了,大人还没回来,我们伸长了脖子,目不转睛的盯着对面的山头。

            “爸爸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小伙伴咕嘟着。

    “快了,快了。”我假装淡定的安慰他,“你看,天边的云儿都开了”

    “云儿开了跟妈妈爸爸回来有什么关系?”小伙伴继续咕嘟着。

    “有关系呀,云儿开了,表示它让出了一条路。”

    “你是说,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从天边回来的呀?”

    “是呀!”

            ......

            那时候,我深信不疑,父母亲每次去赶集,都是从天边那朵云中间回来的,因为前面那高高的山头,分明与蓝天白云接壤。父母亲出现在山头的时候,两旁分明就是云儿在浮动。

            这是六,七岁时候的事吧。

            4.萌芽

            到了读书的年龄,母亲按照村子里的规矩,煮了满满一大盆面条,送到小学校去给所有的小朋友吃。

    这也算是一种新生入学礼吧。

    那时家乡还没有幼儿园,只是在小学一年级前另外设了个"学前班",或者叫做"预备班"。这个班基本上只是教我们如何拿笔,如何写好最简单的"1到10"十个数字。

    最初我是用左手握笔的,因为吃饭也是用左手。后来有一次被老师用教鞭在手上较重的抽了一下,就再也不敢用左手写字了。

    读了一年的"预备班",我便进入一年级,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生了。虽然那时性格内向,但是学校的小朋友多,受其感染,也慢慢喜欢跟他们玩一些游戏了。比如玩自己做的陀螺,打酒瓶盖儿,折纸,"斗鸡",但是我是远远玩不过他们的,似乎缺少那方面的天分。

    后来我也学高年级的同学,赶起了"时髦",学会了养蚕。养的数量不多,就几只,用一个面油盒子装着。由于自己家没有桑叶,又怕蚕宝宝饿死,就撕一些作业本上的纸去跟别的小朋友换桑叶。

    看着自己养的蚕宝宝一天天成长,是一种很满足很得意的感觉。蚕养大后,开始吐丝,形成一个茧,并且自己"躲"了进去,这就更让我兴奋不已。

    这样的一个经过,在那幼小的心灵之上,体会了呵护,小小的成就感与简单的快乐。

    就在我痴迷于养蚕的时候,到了三年级,又有一件事引起了我十分浓烈的兴趣。

    那天,下了一整天的雨,大人们不能干活,都在家歇着。大我九岁的哥哥不知从哪里借来了几本书,靠在床头看得津津有味。哥哥平时就喜欢小说,但是没钱买不起,偶尔有时候借来几本,我也从来没有去留意过。

    外面的雨滴滴答答的下着,我觉得无聊极了。

    无聊中,我的目光触及到了哥哥身边一本书的封面。那是一幅众多古代女将身着盔甲,手握樱枪,胯下骏马的画面。我认识那几个大大的字,叫做《十二寡妇征西》。

    我顿时被那英姿飒爽的场面吸引了,于是要求哥哥把那本小说给我看。哥哥先是用惊讶的眼神看了看我,但还是把书递给我。

    这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小说的内容大概是描写以佘太君为首的杨门女将率军西征的传奇故事,语言十分口语化,类似评书。我被其中情节深深吸引住了,影响最深的就是这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愈发令人好奇,不忍释卷。

            滴滴答答的雨继续下着,我却因为看得入神,听不到雨声了。

            5.放牛娃与读书郎

            读第一本小说的时候,有很多生僻的字不认识,虽然只是囫囵吞枣般跳过去,但是并不影响阅读。慢慢地,我进入了那虚构的人与事当中去,常常被那些精彩的情节吸引而有点废寝忘食的感觉。

    我开始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去到处找书看,哥哥的书不多,即使有一些,也被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自然满足不了我的渴求。

    村子里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孩“藏书”还是相对比较多的。有几个是家庭条件较好,所以经常会缠着大人从集贸市场买一些书回来,或者有哥哥姐姐考上县里的高中,回来的时候就会带一些书回来。还有一个是因为他的父亲是村子小学的老师,所谓“书香门第”,家里的书自然也就多。

    我就想办法跟这几个小孩玩好一点,进行“人情公关”,然后就开口向他们借书看。其中有很爽快就借的,也有不愿意借的,还有的听说我要借书,就眉毛一扬说:“借不行,要么换!”我就赶紧跑回家去,拿出哥哥数量不多的一些书,跟他们换着看。

    借到了书,我就如获至宝,比吃上了一顿红烧肉还要高兴。那个时候,我开始觉得贫穷也不是那么特让人委屈的事,而有书看,才是最幸福的。

    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安排我跟弟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了,比如割鱼草,放牛。

    特别是放牛,开始成为了我和弟弟每天早上与傍晚必做的事。家里因为耕田的需要,养了一头母牛,它每年都要产一头小牛。它们母子的“饮食起居”,基本上是我跟弟弟照料着,因为哥哥姐姐们要跟随父母亲下田干活。

    放牛是一件十分令人惬意的事,经常是跟小伙伴们成群结队的出去的。放牛的地方在野外,必须有绿油油的草,牛儿才能吃饱。我们便选择一些荒田,甩开栓系牛儿的绳索,任它们自由“用餐”。

    这个时候,弟弟跟小伙伴们去一边玩耍,我便挑一块草地坐下来,拿出塞在口袋里的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野外的风柔和的吹来,一幅“放牛图”跃然纸上:牛儿优哉游哉的踱着步,吃着草;小伙伴们大声喧闹,尽情做游戏;我呢,手捧书本,被书中的故事逗得哈哈大笑,有时候又被书中主人公的不幸黯然神伤。

            这样,我陆陆续续的看了很多小说。比如《薛仁贵征西》,《薛丁山征东》,《薛刚反唐》,《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到后来看的《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还有《封神榜》,《镜花缘》等。

            那个时候是很流行连环画的,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连环画,比如《唐宫恩怨》,《七剑下天山》等。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童年时期唯一的乐趣,恐怕就是沉迷于那些书中的世界了。

            6.哥哥

            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当时启蒙我,引领我走进书的海洋的,是大我九岁的哥哥。

    哥初中未读完便因为家庭原因辍学在家务农。当时父亲还是坚持要让他继续读下去的,哥哥不忍看到父亲负担过重,任凭家人亲戚怎么劝说,就是不愿再去读书,从此跟着父亲早出晚归,下田干活。

    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哥哥在村子里所有年轻人当中,是最能出口成章并且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哥哥喜欢写毛笔字,农闲在家的时候,就随便找来几张废纸,拿起毛笔在上面涂涂写写。每年过年门上贴的春联,都是出自哥哥之手。他甚至还帮别人写些结婚对联什么的。

            哥哥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是第一位给我以思想启迪的老师。他爱看书,也对我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力量。他给我讲许许多多的故事,甚至教我他所知道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虽然他也年轻,或许连他自己也有尚不成熟的一面,但是他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我的眼里,父亲威严,母亲慈爱,但是哥哥,就是兄长,老师跟朋友。

            他处处呵护我。我在外面受了小朋友欺负的时候,我会很骄傲的对他们说:“我回去告诉我哥哥!”这个时候,哥哥就是我的守护神。他那么高大。

    几个兄弟姐妹,就我跟哥哥同一张床睡的时间最久。弟弟跟父母睡,两个姐姐睡,我跟哥哥睡。每天晚上,万籁俱寂的时候,我靠在哥哥身边,顿时就有了安全感。睡不着的时候,他给我讲书里的故事。他教我怎么看书,怎么去消化书里的东西。

    后来我看到哥哥写起了古诗,写了很多。空闲的时候他挑写得较好的,用毛笔字端端正正的写好,贴在家里的墙上。哥哥的古诗天分极高,比如这一首:

            望松

            盘根峻岭傲霜欺

            万木臣伏谁与齐

            几欲凌云同比志

            身屈沟壑陷迷离

            受哥哥的影响,我也跃跃欲试,当然不是写古诗,只是想模仿那些写书的人,写一些小故事。哥哥听后乐呵呵的说:“好啊,写好后给我看。”

    得到鼓舞,我果然没过几天,编了个故事,叫做《俄国大力士》,大概是写俄国有个狂妄自大的大力士叫做达得落夫,他想征服中国的武林好汉,便到中国来设擂台,却最终被中国功夫打败。

    故事写得短,语言也很嫩稚,故事勉强讲完整了。但是却得到了哥哥翘大拇指的肯定,他乐呵呵的说:“弟弟了不起,咱们家要出作家了!”

    这一句话,影响了我许多许多年。

            7.求学之路

            五年级读完,就小学毕业了。那个夏天,我第一次知道了成绩的重要性,因为那个时候不是每个小学毕业生都可以升入初中学习的。我也体会到了等待中那种煎熬的滋味,一方面担心自己考不上,另一方面又无比的渴望成为一名初中生。

    那个夏天,山花的烂漫,绿油油的田野统统都被我忽略,小说也被我忽略。好不容易等到成绩下来的前一天,村子里的一个同学跑来告诉我说,他得到了确切消息,我们这个生产队里总共只有两个同学考上去了。我有些失望,以为只有两个,就不会是我。

    这样失落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去老师家里询问,老师说:“是啊,你们队里是只有两个学生考上了。”

    看到我失望的眼神,老师笑着继续说:“这两个学生是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你就是那个男生。”

    我转忧为喜,来不及道谢,就跑出了老师的家,然后在山间小道上手舞足蹈的跑着,笑着。这个时候,山花烂漫,绚丽极了。我满怀喜悦的跑回家,把消息告诉家人。父亲说:“小子,你要继续争光。”母亲说:“小时候就给咱泉儿算过命哩,说他有官相,长大了要做官的。”

            兄弟姐妹们也都很高兴,哥哥是读过两年初中而辍学的,现在他也有些遗憾,于是勉励我:“要更上一层楼,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

    开学的日子到了,父亲要亲自送我去乡里的中学报名,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帮我装好一袋子米,自己提着。母亲煮好了梅菜干,萝卜干之类的干菜,用罐头瓶装好,小心翼翼的放进我的书包。我穿上了一件新衣服,是大人特意给我买的。然后高高兴兴地跟着父亲,还有本队的那个女同学跟她的父亲,大家一起翻山越岭,徒步将近三十华里,到乡里去。

    我们那个乡叫做付坊乡,处于赣闽边际的一条省道边。乡里只有一条短短的窄窄的街道,还有一个农贸市场。但是对于我来说,它就是我所到过的地方之中最好的地方。哪怕是一栋三层高的楼房,或者是外墙粉刷了水泥的楼房,对于我来说,就是了不起的建筑了。

            我没去过县城,即使乡里,去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几个小时的山路,我竟然不觉得累。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父亲心情格外的好,话也特别多,有时还会开几句玩笑。我没想到,父亲竟然还有很幽默的一面。

            正是开学第一天,那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随处可见前去乡里求学的山里娃。大人们都说:飞出穷山沟,这条路是必走之路啊!

            8.住校生

            我清楚的记得,父亲把我送到学校的时候,报了名之后,还带我去见了校长。校长是个胖胖的老人,当时正在午休。父亲憨厚的对校长说:“校长,孩子就交给您了,只管管严点。”校长笑眯眯的说:“山里娃,更聪明啊,你们那个地方不是还出了清华生嘛!”

    我知道校长指的是谁,那是我们隔壁村的,也是我们那里唯一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人。当时在我们那个地方还流传着一段有关他的“佳话”:这个清华生小时候是出了名的淘气,也不讲卫生,总是鼻子上挂着长长的鼻涕。他的叔叔便常常讲他:“你这样的小孩如果都能考上大学的话,我就从村头爬到村尾!”后来果不其然,当年的淘气小子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让他的叔叔无地自容。

    所谓人不可貌相吧。此后,这位大哥哥成为了我们大人口中一提到到学习就必须举的例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亲也是满怀希望的,他跟校长不熟,把我带到他面前,是为了让校长能对我严格要求。只是他没有想到,校长日理万机,学校几百号学生,他怎么亲自管得过来。

    回去的时候,父亲叮嘱我:“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太内向。”

    我一个劲的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鼻子酸酸的。毕竟,第一次离开山里,离开家,离开父母兄弟姐妹,第一次要学会开始独立生活 。我知道鸟儿终究须告别温暖的巢,自己去飞翔。我知道,没有人能够一辈子都逗留在父母亲的怀抱。离开他们,才能更好的报答他们。

    从此我开始了住校的生活,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星期六在家住一个晚上,第二天便又得背上米菜,翻越二十里山路,回到学校。

    住校的生活对我来说是新奇的,也是艰苦的。

    天刚微微亮,学校的广播就响了。我一骨碌翻身起床,洗漱完毕,便跟着同学们来到操场上集合。学校初一,初二,初三共三个年级九个班,按班级排好队。然后老师口哨一响,我们便鱼贯而出,出了学校大门,整整齐齐的队伍跑上外面的马路。那时候乡里还没有水泥路,跑起来的时候尘土飞扬。跑了一段,便又折返,跑回学校时已是大汗淋漓了。休息了一会,便开始早读,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说艰苦,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住宿条件差,吃的东西也差。我们一个男生宿舍要住上二十几个人,睡的床是木板平铺的,中间没有隔开。每个人的位置划分是算木板的块数的。大点儿的木板就一个人两块,小点的就一个人三块,晚上睡觉靠自觉,你是分到哪两块木板,就睡在哪两块木板上。吃的方面,米是自己带的,每餐用饭盒装好,学校有统一蒸饭的地方,所用的柴火是全校师生上山砍回来的。菜也是自己带,两个桂圆罐头瓶装的菜,得吃上一个星期,所带的菜基本是干菜,因为不容易变质。

    初中时期正是长身子的时期,但是吃一些干粮,营养根本跟不上。

    然而那个时候,由于处在新的环境之中,那些吃住的艰苦,我基本忽略了。

    慢慢的,我认识了许多新的同学与老师。

            9.黄老师

            初一下学期的一个晚上,刚下了晚自习,在教室门口,一个同学兴冲冲地给我看他刚得到的一本作文书。

            “不就是一本作文书吗?值得这么兴奋嘛!”我故作惊讶的问他。

            同学满脸崇敬的说:“哎呀,你不懂,它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作文书,里面刊登着一篇我们学校初三年级吴俊发同学的作文呢!”

            “是吗?!”我半信半疑,接过书翻开来一看,确实是有一篇吴俊发同学的作文,标题叫做《雷锋就在我身边》,指导老师是:黄行福老师。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黄老师的名字。

    当时我心里无比的羡慕那位吴俊发同学,居然可以把自己写的作文变成铅字,他太厉害了。最让我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的,就是那位黄行福老师了,正是他指导他的学生,把作文写得那么好!

    我心想,将来我也可以发表文章吧?!

    虽然小学时就喜欢写写东西,但是产生这种念头却是第一次。

    慢慢地,我开始有意识无意识的在校园注意那位黄老师:他当时三十多岁,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是走起路来稳健有力,讲起话来也极具个性与文学修养。后来我得知,黄老师大学毕业后放弃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自愿选择了山村教育。在业余时间,他喜欢写文章,已经在一些报刊发表过很多教育论文。

            那个时候,黄老师除了教初三一个班级的语文外,还任学校的教导主任。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就是我的英语老师,他们育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正在读小学。

            当时黄老师并不认识我,我却常常在心头掠过一丝为不能成为他的学生而产生的遗憾。

            世事总是会有太多的机缘巧合。

            新的学年开始了。进入初二,我们班原来的班主任赖老师因为一些原因不能任教了,于是换了一位物理老师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赖老师本是教我们语文的,他一走,得换一位新的语文老师。恰好这时,黄行福老师带的上一届初三年级毕业了,于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他成为来我们班的语文老师。

            这正是我所期盼的,想不到梦想成真了。我喜欢文字,而黄老师是学校难得的一位极具文学素养的老师,我多想得到他的指点!

            我多想知道,他是如何能让他的学生写的作文,发表在报刊上的。

            10.第一次演讲

            进入初中后,我已经许久没有看小说了。在家里偶尔还可以借,在学校,是很难借到的。因为学校也有规定,上课时间一旦发现有同学看小说,一律收缴。晚上下了晚自习,原本是有个别同学挑灯夜读,点着蜡烛,趴在床铺上看一些武侠言情之类的小说,但是熄灯铃一响,老师会准时来查夜,要求所有同学按时睡觉。有同学看小说上瘾,便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但还是会被查夜的老师揪出来。

    久而久之,看小说的同学很少了。

    但是学校还是提倡大家看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书的。那个时候大部分学生家里生活条件都不好,父母给的零花钱很少,每个星期只是一块钱,两块钱。有的时候到学校外面去买几个包子,一颗糖之类的零食吃,一花就差不多了,哪里还有钱买书看。再说,乡里是没有书店的 。县城有,但是到县城去,更是遥远而又奢侈的事。

    自从黄老师担任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后,我们看课外书的机会便又多了起来。他会推荐我们看哪一些类型的书,他非常了解什么书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帮助。

    他常常鼓励我们去他家里借书看。  我记得在他那里借过的一本印象最深的书是《华夏青少年写作大赛获奖作品精选》。这本书的获奖名单里,也有黄老师的名字。我是反反复复每篇作品至少看了三遍的,那些精炼的文字,如诗一般的倾述,令人叫绝。

    我的眼界豁然开朗,许多奇怪的语言在脑海拼凑着。心里有一种激荡着的东西,呼之欲出。

    终于,机会来了。正是这一次机会,黄老师对我刮目相看,整个学校都知道了我的名字。

    初二下学期末,正值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学校精心组织了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纪念毛主席,演讲稿标题及内容由演讲者自己写。

    黄老师利用上语文课的机会非常高兴的宣布了这一消息,并鼓励我们踊跃参赛。我觉得展现自己的机会来了,花了一个晚自习的时间,洋洋洒洒两千字,写成了一篇自己觉得非常满意的演讲稿,标题叫做《踏着伟人的足迹前进》。

    当我把初稿交给黄老师批改时,黄老师看了看字数,觉着有些惊讶。很快,他在演讲稿上做了很详尽的修改意见,我又写了一遍,他又给了指导意见。经过反复的文字润色,三易其稿,终于,演讲稿完成了。班上决定派我去参加比赛,与其它八个班级派出的八名同学一比高下。

    比赛那天,我的心一直是怦怦直跳的。那时我性格内向,别说要面对着几百名师生演讲,就是平常与人交流,我也无法克服胆怯腼腆的性格。

    当时已经是骑虎难下的局面了,没办法只能告诉自己硬着头皮上呀。还好,我不是第一个上台的演讲者。第一个上台演讲的同学也是因为紧张无法自控,讲着讲着忘词了,没办法只能从口袋里掏出稿子念,但是越念还是越紧张,中途停顿了很多次,好不容易才把演讲词念完。

    比赛规定原则上是不能对着稿子念的。在这方面我倒是做足了准备,把自己写的两千字演讲稿背得滚瓜烂熟。

    忐忑中,还是轮到我上去了。至今还很清楚的记得,在后台,我将要踏上演讲台的那一时刻,背后一个老师对我说了一声:“如果紧张,你的眼睛就不要对着下面听众的眼睛”。

    这句话简直就是灵丹妙药,我像是突然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快步走上台去。站定后,我牢牢记住刚才那位老师的话,让自己的头微微仰起,眼睛只看着前方黑压压人群的头顶。我明白,如果自己去目注那些齐刷刷对着自己的眼睛,内心肯定便会慌乱起来。

    我看着前方,双手放于两侧,然后大声讲到:“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面我要演讲的题目是......"

    时至今日,那时的场面依然历历在目。当时确实是一气呵成的,中间几乎没有停顿,就把两千字的演讲词流利的“背”出来了。走下演讲台的那一瞬间,下面掌声雷动,同学们齐刷刷的站起来鼓掌。

    我有点羞怯,这时才想起紧张了,快步走下台去。但是心里在隐隐约约的觉得,自己这次演讲成功了。

    这次演讲比赛,我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学校的老师看到我,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我开始觉得,文字,它是如此激励人心,如此鼓舞人心。

            11.小记者

            那次演讲比赛后,我逐渐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了,同学们都来问我写作文的“秘诀”。我告诉他们,那些文字纯粹就是灵感的,他们半信半疑。其实现在想起来,倘若以前没有读过那么多小说,下笔哪来喷涌而出的言语。灵感也是积累的接过吧!

    星期六回到家,我把比赛奖到的笔记本那给家里人看,父亲看着扉页上那盖着的红红的印章,顿时喜上眉梢。哥哥中途辍学,一直是他心中的遗憾,他便寄希望于我和弟弟能读书有出息。

    “泉,只要你会读,我们大人再苦再累也会让你读下去!”父亲一边抽着劣质的黄烟,一边说,说完便咳嗽起来。这个时候的父亲,身体已经不太好,村里的赤脚医生诊断说是哮喘加肺结核,建议父亲到大医院就医。但是家里哪来的钱,父亲坚决不去看病,于是一日拖一日。

    那个时候,大姐已经远嫁浙江,哥哥也跟着去了那边打工。于是我写信给他们,告诉他们我比赛获奖的消息。半个多月后才收到回信,哥哥在信中对我们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信的末尾他说:“弟,你要好好学习,我们一定能够脱贫致富的!”

    我在崭新的笔记本上写下:未来不再遥远,路途不再崎岖,梦想正在向我招手!”

    慢慢地,我的语文老师黄老师发现我有写作方面的天赋,于是给我布置的作文也多起来。有他认为写得好的,就常常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读给全班同学听。久而久之,黄老师在班上读我的作文成为了一种习惯似的。有同学跟我开玩笑的说:“黄老师偏心,总是读你一个人的作文。”

    每次他读我作文的时候,我就低着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在老师孜孜不倦的指导下,我的写作上平有了显著提高。这个时候,学校建起了广播站,黄老师便推荐我成为广播站的小记者,负责在课余时间采集校园内的新闻报道。

    对于我而言,一种神圣般的使命油然而生,自己的特长有了发挥的舞台。于是我非常积极的收集同学间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并且及时写成新闻稿,当天傍晚上晚自习前在广播里拨出来。每当广播里响起一个声音甜美的女同学的声音:“本台记者黄长泉报道.......。”同学们便会驻足聆听。我也会静静的站着,听自己的文字,温暖他人的心灵。

    其中有一篇我采写的新闻稿,至今仍印象至深。

    那是同班一个名叫刘长仔的同学,母亲离家出走多年,全靠父亲一人养育他与几个弟弟妹妹。天有不测风云,他的父亲竟突然患病离世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轰然坍塌,这让年幼的他带着几个弟弟妹妹,连生活都没有了着落,更别提继续读书了。我把这名同学的不幸写了下来,并迅速在校广播站播出。

    在这篇稿子里,我对命运发出了控诉,对无助的眼神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语言在流淌,每个听众的心仿佛被凝滞。这篇报道在校园引起了强烈反响,同学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通过捐款的方式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我突然觉得,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可以感召,感化人的心灵!

            12.获奖

            从小以来,我读过许许多多的小说,很多是描写英雄的。那些英雄往往都是正义的化身,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他们以助人为乐,为助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幼小时期,我受这种的熏陶最多,加上父母亲的言传声教,我更加相信了这一点。

    通过那篇新闻稿,我在为自己的文字能够帮助人而自豪时,也深深体会到善良是多么的重要。

    那位刘长仔同学在很多人的帮助下,后来能够继续上学并顺利完成了学业,在后来考上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从此我对写作更加痴迷,执着。我遨游在文字的海洋,自由挥洒。我亦驰骋在想象的世界,天马行空。那个时候,我特别喜欢读一些优美的散文。甚至诗歌,我也开始接触。

    能够获得书籍的渠道依然是有限的,但是对于每一本借到手的书,我会如获至宝。我会看了一遍不过瘾,再看上一遍。

    每个星期,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那蜿蜒不平的山路,那翻山越岭留下的足迹,同时也收获了鸟语花香,收获了各种遐想。这时,身体已经发育,想法也趋向成熟。我会觉得,山里面原来是没有住着神仙的,但是山里面,每一棵树,每一棵草,都是有语言的。芬芳是它们的语言,清晨也是它们的语言。

    我就排列着这些语言,组合着这些语言。

    就在这时,学校举办了一次全校学生写作大赛。监赛老师当场命题,限时完成。当时我们得到的作文题目是《美丽的校园》,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很多同学苦思冥想到赛时的一半也还只下笔寥寥数语。我想了会,脑海里浮现出这几年初中生活的各种场景,想起在校园里的每个日日夜夜,想起老师与同学,想起这离开家的人生第一站的地方,想起它无比熟悉的风景。

    顿时,心潮起伏,觉得有千言万语欲倾注笔端。于是赶紧下笔,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就把这篇一千来字的临时命题作文写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写成了散文诗,通过诗一般的笔触,描述校园风景,描述这里的人和事,描述它的美丽。我当时自己就觉得,它是通篇充满感情的。

    完成时,我长舒一口气,时间恰好到了。

    几天后比赛结果下来,我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在全校师生参加的颁奖大会上,一位名叫张小毛的评委老师面对着全校师生动情的说:“这位获得第一名的学生非常了不起,我可以预言,他不是我们未来的作家,就是我们未来的诗人!”

    这一句话,影响我多年,至今仍然回荡在耳。这句话,始终在激荡着我,鞭策着我。

    从那之后,同学们便直接给我取外号,叫做:“作家先生”。黄老师也开始指导我参加各种各样的作文比赛了,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记得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参加过“宋庆龄基金会”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写作大赛,但是遗憾没有获得名次。只有本班一位名叫付俊敏的同学获得优秀奖,并且被邀请到北京参加颁奖会。这让我羡慕不已,此后更加用心写作了。

    后来,黄老师又指导我参加了市里举行的中学生写作大赛,我获得全县第一名,全市第三名。这些荣誉证书,一直被母校保存着。

            13.噩耗

            正当我在学校踌躇满志,更加奋发读书,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突然一声晴天霹雳,噩耗从家里传来。

    那是初三上学期,正值初冬。

    那一天上午,第二节课是英语课,还没上到十分钟,叔叔就出现在教室门口朝我招手,示意我出去,看他的样子非常着急。我便跟英语老师说了一声,快步跑出教室去。

    “泉!快点跟我回家!”叔叔劈头就是这么一句话,说完拉起我就走。

    “叔,什么事?”我便跟着他跑边问。

    “ 你娘快不行了!”

    叔叔的一句话令我差点摔倒在地,也顾不得多想,赶紧去初二教室叫上弟弟,三个人一路狂奔,终于在午后赶回老家小黄柏。

    刚踏进家门,便听到父亲长长的叹息声,便听到二姐的抽泣声。我跟弟弟冲进房间,看到母亲躺在床上,已经不能动不能言语不能用眼睛看一看我们,只存一点微弱的呼吸。我跟弟弟扑上去,喊着叫着,母亲似乎听不到了。但是我分明看到,母亲的眼睛里面溢满了泪水,说明她还能感应到亲人的呼喊亲人的悲痛!

    母亲是患脑溢血去世的。她的身体一向健康,却不料上苍无眼,夺去我最亲爱的母亲的生命。母亲短暂的一生,跟着父亲,养儿育女,极尽辛劳,还没好好享受过一天就这样走了。

    心在颤抖,大地在哀号,所有的人都在扼腕叹息。送走了母亲,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走出悲伤的情绪。一个家也似乎残缺了,父亲因为悲伤过度,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我常常看到他的沉默,他的孤独,他的失去我母亲的苍凉。

    两个星期后,我和弟弟才回到学校读书。老师给我做心理辅导,安慰我,要我振作起来,化悲痛为力量。我默默点头,心里却一句也听不进去。

    上课的时候,我精神恍惚,脑海里老是浮现出母亲的影子。下课后,我便独自一人躲在寝室,拿起笔写一些东西,发泄自己心中挥之不去的对母亲的想念。

    我写了一篇长长的散文,标题叫做《天堂凄月》。我想象着天堂的样子,一轮凄冷的月亮挂着。我想象着母亲在天堂的样子,似乎与人间的距离不远。

    我想象,母亲听见了我内心的呼喊。

            14.复读

            母亲的突然离去,我走不出悲伤的情绪,成绩也在一天天的下滑,只有写作水平在进步着。我把情绪倾注笔端,在文字里寻找慰藉。

    有一天,黄老师把我叫到他家里,提醒我说:“写作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偏科,只有每门功课都优异了,才能考上更高一级的学校,才能距离梦想更近一些。”

    我点点头。但是转过身,我的心就又被悲伤占据,回到教室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学习。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的心境是脆弱的,根本不能自我修复。向上很难,而堕落却是非常容易的。我走不出自我了。

    结果,中考成绩下来,我名落孙山了。这个时候父亲的病更加严重了,他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初中毕业生是可以去学医的。他很想我去学医,我明白他的想法,他多想他的儿子学医成功,或许还能看好他的病。可是,自费学医得花费多少钱!那时哥哥已经结婚生子,生活还很困难,哪来那么多钱。

    未能遵循父亲的愿望去学医,是我心中一直以来挥之不去的遗憾。

    哥哥便坚持要让我去复读。他说:“我们家就全指望两个弟弟有出息了,书一定得读下去。”父亲也点头答应了。于是,我又一次踏进了付坊中学的大门。

    黄老师由于刚刚教完一届毕业生,便又转去教初一新生了。我那个复读的班级语文老师姓张,张老师不像黄老师那样,很重视作文教学,于是有时候我课外写的作文,还是送给黄老师批改。黄老师便会说:“张老师教你语文,你还是送给他批改比较妥当。”

    几年的师生关系,文字上的交流,我却习惯了黄老师的指导。

    在成绩方面,由于失败过一次,我不敢偏科了。时间是多多少少可以抚平创伤的,母亲去世快一年了,我的心也逐渐得到修复。于是成绩进步很迅速。比如物理化学原本是跌至不及格的,这时也能考上八十多分了。

    黄老师虽然没有教我所在的班级,但是他还是常常找到我,勉励我。他常常对我说:“只有考上高一级的学校,才能实现你的作家梦!”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被这句话激励着。常常在下了晚自习后,学校熄灯了,查夜的老师走了,我就爬起点上一根蜡烛,继续看一会儿书,做一会作业。

            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亦基本明白了,只有总体成绩的提高,才有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

            谁知,天不遂人愿。

            15.父亲的离去

            母亲去世刚过一年,不幸再次降临到我们家。

    时至今日,我仍然坚持认为,父亲是追随母亲而去的。虽然他被病痛折磨了几十年,带着病痛劳作了几十年,但倘若不是母亲的突然离去对他的打击至深,他也不可能走得那么匆忙。那一年,父亲才五十出头。

    父亲跟母亲的感情一直是很深的,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他们吵架。他们一直在贫穷中挣扎着,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相互给予彼此最简单的幸福。

    这是很多农村夫妻都具备的最朴实的感情,却胜过无数轰轰烈烈的爱情。

    于是母亲的离世,对于父亲来说,心理上的伤痛是巨大的。虽然他从来不在我们面前说什么,但是我感受得到。有时候我回家,会看到父亲一个人孤独的坐在屋檐下的大石头上,看着远山出神。那时的父亲看上去越发消瘦,面容发黄,而且咳嗽起来非常的剧烈。我不知道父亲心里在想什么,但是那情景,令我至今每每想起都会觉得难过。

    父亲最后的时光,除了病痛上的折磨,就是孤独。这时我作为人子所不能原谅自己的,我不能原谅自己,为什么那个时候不能多陪陪父亲,为什么不能多跟他说一些话。

    现在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吧,不要等到失去,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父亲走了。在遥远的天堂,他已经与母亲在一起,从此再没有贫穷,再没有病痛,再没有那么多不幸与无奈。

    一年多的时间,竟然先后失去了至爱的双亲,对我的打击是巨大的。我向上进取的心再一次崩塌了,我甚至想读书何用?它能留住我的至亲吗?它能改变诸多的不幸吗?

    我再也打不起精神来,看不进去书,连写作也停止了,不想写任何字。这是我从小以来,第一次对文字感到如此的厌恶:那些文字,能改变现状吗?!

    我开始颓废,消沉。我的心在往下沉,沉至那忧郁的谷底。

    这时二姐也去了大姐所嫁的那个地方打工。哥嫂带着小孩在家务农,日子仍然过得紧张,虽然他们早出晚归在田间劳作,但是收入微薄,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父母的相继离去,哥哥作为兄长,承担起了整个家庭的责任。长兄如父,哥哥不仅要照顾他的子女,还对弟弟妹妹们更关爱有加。哥哥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但是他的力量毕竟有限。那个年代,我们的那个小山村,虽然陆续有年轻人出去打工挣钱,但是哥哥是一家之主,离不开这个家。

    我越发觉得挣钱的重要性了。我厌倦了读书,厌倦了那种“坐以待毙”的感觉。我的心沉下去,又浮上来,浮上了另外一个水面。

    特别是舅舅的一席话,更是让我“茅塞顿开”。

            16.辍学

            好不容易熬到年底,放寒假了。这一天,舅舅到我家来,跟我淡了很多话。

    舅舅问:“泉,这个学期考得怎么样?”

    我点点头:“还好。”

    “只是还好,就说明没把握了。”舅舅意味深长的说,“除非你的成绩是在前三名,能考上师范中专,如果只是考上高中,还得读上三年,这三年要花多少学费你知道吗?父母不在了,你哥嫂那么辛苦,他们还能帮得了你?再说,你就是考上师范中专,也得一大笔费用,出来还是得找工作。你看看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挣的钱还不少,比一个师范生中专生出来工作挣的还多。泉,不是舅舅要有意劝你退学,是你的家庭跟别人的家庭不一样,所以你就要做出自己的考量,你自己好好想想。”

    舅舅的一席话在我心中掀起了波浪翻滚。在当时的家庭状况之下,我坚信他的话是对的。我突然抓住了解决自己困惑的办法,突然间那种想马上走出颓废的心十分强烈起来,心里只有了一个想法:改变现状。

    于是,我做出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也是后来让我后悔让许多人惋惜的一个决定。那时我没想过,这样的一个决定,会决定我一生的命运。

    那次我下定了决心,并且非常固执,除了舅舅的那一席话,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哥哥劝了我很久,我说着说着说起了父亲母亲,便哭了起来。哥哥拗不过我,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好吧,那就随你吧!”

    父母去世后,哥哥从不责备我们,他总是很小心翼翼的对我们,生怕我们受什么委屈。现在想来,哥哥是很聪明的人,他不愿意让别人说,没有了父母的弟弟妹妹跟着兄嫂过得委屈。

    我想说,我的兄长,是天底下最好的兄长。我的嫂子,也是天底下最好的嫂子。

    听到我不去读书了,弟弟也跟着闹,说也不想去读了。正月的时候,浙江温州的大姐大姐夫来到我们家,听说我跟弟弟的事,便决定带我们到那边去打工。大姐夫说:“我们那边到处都是工厂,挣点钱还是挺容易的。”

    出去打工的条件具备了。而且是去姐姐姐夫那边打工,所有的人都放一百个心。

    就这样,我跟弟弟中途辍学,迈开了流浪的步伐。

            17,流浪的脚步

            读书的生活就那样结束了。刚开始,我有一种解脱或者如释重负的感觉。另一方面,外面世界的诱惑对我来说太大了。

            (未完待续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与追梦有关的日子(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an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