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史记·夏本纪》
史记中的这句话,记录的就是距今4700-4000年前的一次旷世大洪灾,对应的年份正是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
远古时代的洪水大泛滥,应该是全人类历史性的记忆。全世界包括中国、埃及、巴比伦、希腊、北美印地安人在内的六百多个地区和民族,都用记实或神话故事的形式,追述过自己历史上洪水泛滥的惨烈情景。
最为著名且生动的应该就是诺亚方舟的故事了。故事把洪水滔天说成是一种对人世间种种罪恶的天罚,而这种惩罚并不是要灭绝人类,只不过是要在灾难中,凸显一位“大善人”的功绩,并让他统治世界。这个重任就着落在了诺亚身上,而诺亚也不负使命,造了方舟,带着精心挑选的飞禽走兽良种,逃过劫难,生存繁衍。
外国的神话传说把洪灾场面描写的恐怖惨烈,但中华文明却着重记录对抗洪灾的英雄气概,这也许就是我们一直传承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近年的抗击YQ可见一斑。
洪水泛滥,民不聊生。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当时的领导人开始选派贤人治水。
洪灾时代,涌现出三个治水英雄。
1.共工
共工是传说中的水神,或许就是因为治水得名。共工治水很有一套,以堵为主,在颛顼时期基本上再没有什么大的水患。或许是治水有功,被荣誉冲昏了头脑,在黄帝即将老去,要实行新一轮的禅让时,共工竟不顾一切地“与颛顼争为帝”,落败后竟然“怒触不周山”,引来了一场更大的灾难。“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引出了第二个治水英雄——鲧。
2.鲧
鲧是共工治水时期的助手,因为经验丰富,并且品德高尚,被任命为第二任治水大臣。鲧治水九年,除了沿用了当时共工筑堤堵水的方法,还加以改进,“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在鲧治水期间,再没有发生大的洪灾。或许是有大能者都个性比较激进,鲧的特立独行终于导致了他以悲剧收场,葬身羽山。
3.禹
鲧死后,舜帝即位,随后召开了一次最高的议事大会——四岳会议,任命鲧的儿子-禹为第三代治水大员。大禹治水并没有废止父亲所用过的堵法,而是实施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治理方法,最终在父亲九年的治水的基础上,十三年功成。禹的成功,关键正在于他说的八个字:予何言,予思日孳孳。也就是勤勉。
治水成功后,舜帝以“唯禹之功为大”这一条,选定大禹为他的继承人,自此拉开中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的序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