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Basketball Diaries》
又是一部小李子年轻时候的作品,一个诗人作家的少年成长经历——如何一步步坠入困境,到最后走出阴霾,成为一个good man。
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拍的更好。
的确,这些苦难和迷茫,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最后的脱变来的过于轻而易举。
情节转变一笔带过,上一秒,我还停留在Jim嗑药的痛苦脸庞上,下一秒,他就成为一个诗人?
有点猝不及防。
还有黑人大哥和妈妈这两条线,也没有后续。
但不得不说,Leo的演技真的特别好。
那时候,他真的特别年轻,把这样一个浪荡迷茫、心软才华横溢的失落少年,塑造得如此鲜活,不能够更好了。
演技派。
我知道为什么奥斯卡不给他一座小金人,大家那么生气了。毕竟,如此俊脸,观影简直是享受。
这是有关犯罪和毒品的电影,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事情。
我大概是高一的时候,接触美国的欧美文化的,主要是歌曲、明星、电影等等。
在歌曲方面,我发现这里面的文化真的和东方大相径庭,比如很多歌曲里都会有性、毒品、金钱、暴力……等等元素,这些东西其实对于我而言,特别的遥远。
我那时候是个未经人事的女生,从小看过无数关于毒品的报道,深知毒品害人不浅,犹如洪水猛兽。
我对于金钱不怎么看重,而暴力对于我这种还没有狠狠打过一场架的人,实在很遥不可及。
所以这些文化,我接触的越来越多后,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是啊,欧美就是这样的啊,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我一直还是不能够很明白和理解,因为这些东西离我真的十万八千里远,而且在我生活的环境里是严令禁止的。
我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当然,我也不想去接触。
所以,尽管我知道这是他们的文化,我却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的文化是这样的?
以前的我,就很单纯的归结于——因为欧美人很open,所以就是这样的。
但现在想来,自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
很久之前,pgo被封杀,hhh的歌曲也全部下架,关于嘻哈如何在本土生长,大家都开始了讨论。
我那天想了一下,如果只是单纯地借鉴欧美嘻哈文化,嫁接到中国嘻哈上,那必定是水土不服的,也只能是哗众取宠。
嘻哈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来源于黑人,内容涉及到底层生活、社会不公、性、毒品和暴力等等。
这是因为那时候的黑人就是经历着这些,这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一种控诉和发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嘻哈的内容在我们看来很咂舌,但是对于欧美而言,是基本操作。因为这是他们的文化背景所致。
而我们中国并不是这样的,国情不同,歌曲的内涵必定也不同。
就算rap地好像欧美音乐一样,也只是好听而已,完全没有共鸣感。
所以有些人说中国无嘻哈,是吗?我想的话,确实会很难,这个过程还是很坎坷的。
因为我们国家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真的没办法允许那么多open的东西存在,加上嘻哈是外来物,如何正确地本土化,而不是一味地模仿照搬,也很难的。
经常看欧美电影,会觉得我生活的真的非常死板和无趣。因为欧美人真的太敢玩了,也很会玩,还是一句话,国情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同。
这样想来,欧美文化里面的这些东西,真的不是夸大其词,在那些垮掉的年代里,就是这么混沌和堕落。
这让我想起,美国一些州里,大麻和招妓是合法化的,诸如此类。
联系起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其实也不难理解和接受了。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的明星,犯了一些我们可能绝对不会原谅的事情,仍然可以被美国大众原谅的原因。
因为每个国家的人心里对于犯错的尺度不一样,国情的舆论情况也不一样。
比如你要是吸毒了,在国内肯定死定了,但在美国也许不一样。这是个很不恰当的例子,但我觉得——其实,有些人如果真的犯了错,但只要悔过并且改正,仍然是可以被再接受的。
事实上,这是一种理论化的论调,会被原谅吗?
现实情况是,非常困难。
—— 晚安
图片:豆瓣 《边缘日记》 小李子主演
Solomon9
2018.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