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9天前我不是简书的用户,虽然可能很久以前莫名其妙地注册过,但从来没用过没看过。9天前我用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在网上和各种公众号上搜索,企图找到一个类似“写作训练营”的组织来加入并强化自己的写作训练。我记得有一个叫《好报》的公众号曾经搞过这样的培训,但找进去之后才发现已经停办了;我在百度上搜索“文学+培训”“写作+培训”的关键词,搜出的基本上都是垃圾信息。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的字眼出现了,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和报名老师简单沟通后交费入班。
9 天
在这9天里我的感受非常复杂。我先流水账记述一下:我发了12篇文章、28466字,收获30个关注、8个粉丝、20个喜欢。很可怜是不是?在12篇文章里,有8篇日更,剩下4篇是以前写的旧文。(注:今天是第9天,这篇算是第9篇,没有计入)在9天里,我参与了微信群里的一些互评,也和几个同学私下加了微信聊了写作的经历和经验;听了几堂课,也在首页及不同专题中看了一些浏览量很大的文章。现在,感受更加复杂,不知从何说起。不过既然摆了要说说的姿态,还是硬着头皮聊一下吧,从两个方面的印象:
一是我对简书的印象。我在网上搜索过简书的定位,好像在2014年,简书的SLOGAN从“找回文字的力量”改成了“沟通故事,交流想法”。嗯,这就对了。我现在看到的简书主流文章,就是在“沟通故事,交流想法”,文字更加直接,观点更加明确,少有文学意境。我也曾分析过大神彭小六的几篇文章,真的是锋利的匕首一下子戳中痛点和痒点的感觉,但匕首如何闪着寒光呼啸而来,如何在刀刃上映出一抹喷溅而出的血色实在是少有。所以,我的直接感受是,这还是一个以变现为主要目的的平台,当然这也没什么错。
我也看了很多故事、散文之类的文章,感觉更像是《读者》《青年文摘》上常有的那一种,但多数还是没有那些期刊上的好。因此,我甚至感大胆猜测,仅就我比较喜欢的几个作家来说,如果余秋雨、王小波、严歌苓把他们未发表的作品放到简书上,至少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很多的粉丝及阅读量,因为这个平台面对的写作和阅读群体,应该平时是不大读这类文学的。所以,是不是可以大概的、粗略的总结一下:简书和文学关系不大,主要是快餐式的写作和阅读。
二是我对自己的剖析。这9天里我最大的收获,是看清了自己的LOW点。以前我总是沉湎于自己的小意境里,写一些除了我自己压根儿没人看的文章,用无戒的话来说就是自嗨体。我不知道该如何走出去,以为这就是我的风格改不了了。在训练营里听了最早的几堂课之后才发现,原来病根出在自律上,是我的不坚持让我始终原地踏步,这个真相让我十分汗颜。同时,同学们写的很多小故事,虽然并不是我推崇的类型,但仍旧能从中看到才气,我自愧不如。这种自愧不如让我陷入了很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对简书的设定存有疑虑,另一方面平台中的一些优秀作品或者一些并不十分优秀的作品都让我有无法超越的感觉。
小 结
很多同学都说,参加训练营的真实目的是逼迫自己日更。但是这其中有一个有效学习的问题,比如我现在,还是和以前一样写那几种文体,还是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风格,那么即便坚持日更,我相信最后的收获也不是太大。许岑在《得到》上的精品课谈过类似的问题,《得到》上另一个精品课《有效打造你的个人品牌》一上来也说了“人设”“IP”的重要性,我自己也详细读过《刻意练习》这本最近两年大热的书。所以,简书就是一个工具性质的平台,和我一样的新用户大多把它看得过重了。能不能走出自己的路,还是要靠自我设计、自我管理,我们不应该抱怨简书过多,我们也不应该依靠简书过多。
无戒365天训练营 第9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