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施展中国史钢50讲》,第七章汉人王朝为何统治不了长城以北,第八章草原征服型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第九章中国是如何走向豪族社会的,三章都是关联的一起分享。
第七章汉人王朝为何统治不了长城以北。
中原汉人王朝和草原征服型王朝,在底层统治逻辑上的区别,成为不断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国的历史,实际上是内部包含着多元结构的一个体系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中原的历史。
儒家帝国修建了长城。长城再往北就是游牧地区了。于是能得出个结论,那就是儒家文化有一种地理依赖性。因为自然生态原因,儒家越不过去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儒家文化只能在中原地区展开。
所以纯汉人王朝无法同时稳定的、可持续地统治长城南北。
为了确保继承秩序的稳定,中原的继承原则就稳定在嫡长子。
由于在草原上征税成本太高,所以就建立不起中央财政,也建立不起来官僚制。没有中央财政,没有官僚体系,这就导致草原上无法进行大规模治理。所以,在草原上,人们只能以小部落为单位行动。在小群体的情况下,是可以依靠熟人关系完成管理的。
第八章草原征服型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
为什么从西汉开始,草原上会出现像匈奴、鲜卑、蒙古那样的强大游牧帝国呢?草原游牧帝国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中原的统一。
这个所谓的游牧帝国,事实上是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联盟的大可汗通过垄断战利品的分配权,形成一个由战争衍生出来的中央财政。草原的中央财政和中原那种靠税收的财政体制很不一样,它主要是靠战争战利品形成的财政。
在草原上,一般来说,继承制不是中原式的父终子及,而是兄终弟及,也就是哥哥死了弟弟来继位。草原的周期性继承危机那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了,等到大哥二哥三哥老么这帮兄弟全都做过了可汗、都去世之后,接下来该谁继位了呢?第二代的子侄辈们,谁都觉得自己有资格。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分裂,发生内战。
在商鞅变法后,军事贵族基本上就都不存在了,以官僚体系为代表的皇权,在中原是非常强大的。就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理逻辑,以及完全不同的命运循环。就草原来说,它面临的是周期性的继承危机,每逢百年大限到来,它一定会瓦解,“胡虏无百年之运”。草原帝国没有超过一百年的国运。
一个正向的循环就建立起来。到了这种情况下,大可汗的继承逻辑就可以发生变化了。人们再怎么爱弟弟,也超不过爱儿子;继承顺序终于能从兄终弟及转化为父终子及,周期性的继承危机破掉了,“胡虏”就可以超过一百年了。
第九章中国是如何走向豪族社会的。这段历史中有三个标志性的人物,就是汉武帝、王莽和刘秀,这三个皇帝代表了从西汉到东汉的三个重要阶段。
豪族是怎么来的?第一个来源是,战国时期贵族的后代,几百年来留下的世家大族盘根错节,还是很有势力的;
第二个来源是,文景之治的几十年,社会很自由,发展起来的很多大商人;
第三个来源是,地方的大侠、豪强,他们乐于去结交更多的人,愿意去庇护走投无路的人。
豪族社会维持了差不多一千年,一直到唐宋的转折期,豪族社会才结束。
所谓的中国史,是这么多个相互塑造的区域,所构成的一部体系史。
王莽:抑制豪族再回到汉朝上来,武帝之后的汉朝历史,恶性循环在不断加深。豪族越发展,朝廷越衰弱,朝廷越衰弱,豪族就越肆无忌惮。
朝廷上几乎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最终一位看上去谦逊有礼、志向高远的人,众望所归,夺取了大权。这就是王莽。王莽先是成为帝国重臣,不久就篡位成为皇帝。
王莽要抑制豪族,重新恢复帝国朝廷的统治能力。但是这种努力在当时是不可能成功的。没这条件干掉豪族。
刘秀:与豪族共治。
豪族们起来反抗,很快就推翻了王莽的政权;刘秀作为这些豪族的领袖,建立了东汉政权。东汉从西汉继承的是个豪族社会,刘秀身边的巨头们,能够从社会中直接获取支持,皇帝也就没机会消灭这些巨头了。刘秀直接就选择了在洛阳定都,这里没有军事地理优势,但这里是豪族们的大本营。这相当于刘秀明白地告诉了豪族,咱们都是家人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77319/caf6f2ff0e7dcd8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