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六上第四单元的小说单元,首次备课的时候我不知道如何下手,感觉要讲的内容很多,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题材,品味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点,语文要素中也提及要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情节和人物。其实,环境和情节都是为人物服务的,都是为了凸显人物形象,所以我在涉及这个单元的要素突破课时,就选择了集中“在环境中体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目标明确,流程清楚
因为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着力于引导孩子借助环境描写品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桥》这一课,课文篇幅短小,学生读完之后,就能很快感受到老汉的镇定自若、心系群众、不徇私情。但这时候我提出质疑:
“不说话”“盯” “冷冷地”——好严肃
冲,揪,吼——真是凶的像只豹子。
结论:这是一位严肃、冷酷、很凶的老汉。
学生听到我的质疑之后,先是一愣,因为这个问题他们还真没有关注过,我的质疑让他们陷入了思考,他们要说服我,这个时候,他们立刻提到了当时的环境,这就自然切入到了环境描写的内容。而后开始品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再把把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放在一起,这时候再看老汉的表现,学生能明显感受到环境在变化,老汉的形象也在越来越丰满。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这是作家谈歌的高明之处。
二、借助资料,感受大环境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是没有直接描写环境的内容的,但在研读教材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只有了解当时红军长征过草地时阴晴不定,人们极度缺粮的环境,才能理解老班长辛苦钓鱼,而自己吃鱼骨背后折射出的光辉革命者的形象。所以这里的环境就可以老师出示,让学生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品味老班长的人物形象,感悟更深一些。
三、对比阅读,感受特定环境中的人物
把三篇小说放在一起的时候,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能感受到人物形象虽然不同,但都要借助环境感悟,这点儿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以往我也教过这个单元的课文,当时是单篇单篇教的,对比之下,我发现整合在一起来教,学生理解的是更深入,而且对小说三要素中的“环境”,也更感受到了它在小说中的效果。
当我们有意识地用大概念的思维来教教材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更深了,学生理解的也更到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