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459761/89b06c0f529699f4.jpg)
情感宣泄定律:请给情感一个宣泄的窗口。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作为《祝福》的主人公,以“喋喋不休地讲述阿毛事件”而为人们所熟知。由于第二个丈夫的死,特别是儿子阿毛的死,祥林嫂的心理处于极度的絮乱状态,正常的精神发展在屡次的灾祸中严重受阻,只有依赖倾诉——反复絮叨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宣泄她那被压抑且痛苦的情感。祥林嫂也是人,这种倾诉,更确切地说是宣泄,完全是创伤心理求得安慰的需要。
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一反常态的絮叨、歇斯底里,乃至许多失去理智的疯狂举动,不就是因为遭遇灾祸或不顺,对情绪的发泄吗?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不多,因此也就需要情绪的宣泄。
有人认为,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未能满足的情绪,应该千方百计地压抑、克制,不能发泄出来。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能量,若不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释放,它自身丝毫不会减少,就好像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
还有,即使你在压抑、克制阶段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实际上它对你的影响仍然存在,但实际上它对你的影响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找机会真正发泄出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6459761/90bd28c0acb91c89.jpg)
王先生是某公司的职员,有段时间经理总是批评他这不对、那不对。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被扣上“效率低”的帽子。不过,谁叫人家是领导呢?王先生有怒不敢言,在公司竭力压抑自己,并在心里自我慰籍说“能忍的人情商高”。
可是,每次下班回到家后,王先生总觉得心里堵得慌。于是,他就拿起笔练练字,想通过这种方式平静一下自己。谁料,等他写满一张纸才发现,纸上写的,除了经理的名字外,就是“龌龊”、“王八蛋”等一类不满和愤恨的话,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通过上面王先生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情绪需要宣泄的时候,光靠自己的克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即使不经意间,它也会向外流露,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祥林嫂的“说”,王先生的“写”也可以,这就像人类的本能一样。
及时疏导,别让坏情绪“决堤”
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失败等不顺我们心意的事情。由此所产生的情绪,如同洪水一样,若不及时把它泄出去,就会给我们心理的堤坝造成强大压力。对此,我们不能采用堵的方法,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堵塞只能是暂时的,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决堤”,那时情况就更严重了。
也许你会问:“在心理上筑高堤坝不行吗?”要知道,如果这样做,势必使人在心理上与外界日益隔绝,造成精神的忧郁、孤独、苦闷及窒息等不良后果。同时,这股暗流达到一定程度,还是要冲破心理的堤坝,甚至导致精神失常。
源百度百科,个人用途,侵权联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