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get √有意思的文章
论社会功利浮躁化与反智主义的出现

论社会功利浮躁化与反智主义的出现

作者: NoxSpirit | 来源:发表于2015-09-30 21:12 被阅读168次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我”看到一个“是否要把数学排除出高考”的投票,通过率高达80%;一旁的朋友幽幽地说:“所以高考数学要干的就是把这80%的人淘汰掉。”

    “朋友”所说虽然无情,却是正确的;然而那80%却也不容忽视。———我们叫它“反智主义”。

    再看一个例子。

    常能看到“某某明星粉丝与另某某明星粉丝网上对骂”的新闻。人们叫那些粉丝“脑残粉”。如果说网上的对骂来源于网民文化素养的参差不齐,那么,读书与写作主题的网站又如何呢?也有类似情况发生:我曾亲眼看见一个人因自己的观点而被骂的体无完肤。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学习至上的当下,却出现了“读书无用论”一类的“反智主义”?

    2.为什么有些学历高的人素养却不高?

    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合并:为什么我们变得功利又浮躁。

    个人看来,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我们为了太多其它事物而学习。为什么学习?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为了理想。为了活下去。然而却没有,为了爱好。几乎没有人是单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的(我的一个老师居然还说因为好奇而学习的人都是吃饱了撑的……)。所以,当有一天,他们达到了这些目标,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不考的东西不学,不考的东西不看。但是,对于个人精神的修炼,课本是完全不够的。所以人们倾向于肤浅的事物了。研究经典与科学的人少了。社会浮躁了。

    二.中国教育的过度。常听一句话:“买菜又用不着三角函数。”。这句话显然是错的,因为如果没有三角函数你可能连菜都买不上(没有资本)。但它也带给我们思考:每个人真的都用得着三角函数吗?(当然,三角函数在这里是泛指。)中国教育从太早

    就给予学生过大的压力,让他们提早学习很多过于困难的内容。物极必反,很多人就此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更困难的东西,核心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为了显示自己比其他人强,更有资格抢占更多的社会资源。学习由神圣变得功利。

    由此,学习与素养的问题就又可以延伸: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

    引用一句话:“个人的错误其实来自社会。”社会的浮躁功利造就了个体的浮躁功利。中国是人口大国,再丰富的资源一除以人口数也所剩无几。这算是竞争激烈的根本原因之一吧。而且,在这种国情下,应试教育是仅有的较公平的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途径,也是提升人口素质的效率最高的手段(但至于受教育程度与素质高低有无直接关系,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暂时无法被替代(也许可以做出些许小的变化?)。日本、韩国,与中国同是人口大国,他们的应试教育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大环境无法彻底变革,那么组成群体的个体的改变就变得极其重要。然而何谓肤浅、何谓深刻,何谓纯真、何谓功利,都还得交与一个个个体去判断。鉴于本人观点与主流相左,在此就不再废话,只是希望大家此后能够多思考、多自我批判,多理智、少冲动。被大众普遍接受甚至喜爱的,不一定是多么高尚的东西。然而一些相反者则然。

    希望这段文字能带给大家以长久的改变,而非过眼云烟。

    谢谢。


    这篇文章是我为一次语文课课前演讲而写的。有些东西没来得及明说,或者干脆选择了暗示(如果我直接跟他们说别看《小时代》了!别一天到晚男神女神了! 我就毁了——— 这样说来我还是没有打破国人善于沉默的传统啊………)。因为演讲是任务,所以不得不编了这么一篇。算是处女作吧!平常看了很多,思考了很多,落笔却不甚容易。写的有不妥之处,请大家随便提意见~ ^_^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小鬼丫:说的深得我心啊,句句都是心声。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枯燥乏味,且学科的内涵都没有了,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政治课老师只让我们划书,基本没看过别的内容。数学课只是把公式给我们,怎么得来的根本不知道。而且我们数学老师规定死了做题思路和步骤,不能用自己的方法,他的方法也常常不理解,真的就是应付考试。我比较喜欢语文的原因就是因为相对自由,而新来的那个语文老师把思路也限制了,感觉中国的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和想象力哇,或许这就是中国没有爱迪生的原因之一。但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人口压力太大,也想不到更好的方式来替代这个制度,或许以后会有更好的,古代科举制不也是一步一步改革到废除的么。但我还是希望能更自由一些,不要说着减负却有这越累越多的作业。我记得刚上高一的时候教育局领导来视察,结果老师让我们把除了练习册的学习材料都藏在了后备箱。其实减负或许是政府的目的,但却不能自上而下的实行,这还是因为中国制度已经根深蒂固了,就像当初清朝的清末新政,他们的本意是复强,最后还是变成了巩固皇权的笑话。辛亥革命也没能完全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所以才有了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思想,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要改变所有人的思想是多困难,这需要的不只是几年,几十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当然人口太多也很重要,而且老龄化太严重,青年太少,和当初宋代的冗兵差不多,看起来人多,但真正用到的却很少。
        NoxSpirit:还有语文…之前一直以为高中作文写议论文是考验人的思想深度,最后却深深失望了。它是让人成为鸡汤文段子手,论述一些尽人皆知的道理,而不是培养思想者。
        小鬼丫: @NoxSpirit 形式主义太过头了。我是对社会失望了都,我们一周的语数英都7节了。。。作业根本做不完。而且同班女生我基本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他们看言情,我看哲学。他们追星。我听古典音乐,于是乎,我越来越被孤立,被嫌弃,那些exo什么的有什么好,青年一代就是这样吗,而且老师还特别喜欢那些疯疯癫癫的学生,我去毛遂自荐的时候还被老师冷嘲热讽,还有我数学做出来一道难题,数学老师偏说我是抄的,还当着全班指桑骂槐,就因为我上的是差学校,他们的思想也很有局限性,门缝里看人的人素质可想而知。
        NoxSpirit:我们也是…谁不知道现在高中生压力大?谁不知道现在教辅书畅销?我不相信那些领导家没有孩子。一切是形式罢了。昨天全国很多高中的校长来我们学校参观,学校让我们告诉他们我们一周语数外不超过3节、体育不少于3节。谁信?高考数学那么多满分难道都是体育老师教的??还有,青年一代一定就是思想进步?抱歉,我没有从班里一撮一撮的追星族那里看出来。女生们每天想的都是能嫁给谁谁该多好。谁谁多么帅。谁谁要结婚了我心里好痛苦。(呵呵呵呵)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美国的教育使平庸者更平庸,使天才者更天才;而中国教育提升了平庸者,打压了天才者。这是为提升人口素质而设立的教育制度所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中国顶尖的科学家少的原因吧。也许。
      • 梓依:认真看了你的文章,非常赞同你的观点。让我气愤的是,你的那个老师真是见识短浅,真的有人是因为热爱而学习。我的一个同学,非常喜欢物竞。高二刚开学94分过了复赛。他经常看物竞书看到一两点,而且第二天不困!!他只要有时间,不论下课还是自习,我一回头就能看见他在做物竞题。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物竞上了,但他依然是年级前20。(聪明)我们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笑着说,没什么,喜欢物理,不知不觉就看到很晚。(在我们心里他就是大神啊。)
        虽然我成绩跟他比还差了很多,我也偶尔会跟同桌吐槽一两句什么“好难,不想学习了”之类的,不过我明白,那只是舒缓压力的一种方式吧。其实我还是很喜欢我所学的每一门学科,可以收获到不同的知识。(不能够称得上是Love,大概是like吧。)

        “不考的东西不学”这可真是个普遍现象啊。在我们的一周一节的兴趣课程中,我选了与犹太相关的这样一个课题,结果好多同学不解,问我一个理科生选个文科课题有什么用,还不如学数列专题呢。不过我认为,充满数理化的生活里,一周能体验一次“文科”生活也挺好。

        中国的高考已经算是基于“人口大国”这一社会现实的比较公平的考试了。英国还准备引进中国的教辅资料呢,说明中国教育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我同意你说的“中国学的太难,物极必反”的观点。就像北京卷数学一定会出一小问奥赛题,为了拉开差距。(还好我不是北京人)试卷出的难,学的自然也要更难。
        说了一大堆,我也不知道我的中心是什么😁。不过我认为,起码在短时间内,功利化不可避免,人心浮躁也是经济包括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副作用”。步伐走的太快,总要停下来等等灵魂。所以,这个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旧是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加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的落后(清朝民国)等原因,导致人们无法静下心来,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人心也有些浮躁与功力。⭐不过,我们要相信,这只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看到忧患的同时也要满怀希望。相信你这样的观点一定会被大众接受,组成群体的个体的改变也一定会影响到更多的人。不论如何,起码我们自己,理当如此。如果不能改变社会,那么就先改变自己吧。=^_^=(自己的看法,没有你的观点那么清楚、深刻,别嫌弃~)
        梓依:@梓依 呃……怎么说呢,中国的教育有优点也有缺点。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强,虽然应试考试是个硬伤,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比较而言,这也算是当下最公平的制度了。关键是自己不能变成学习机器,要有自己的思想,接受这个考试制度,但不被它束缚。至于诺奖,许多华裔科学家能获此荣誉,中国本土科学家却寥寥无几。中国比较支持能在三五年取得成果的科研,可是真正高含金量的重大发现哪能是一蹴而就的。曾看过一本书,书中讲“中国经济在发展,国力在提升,早已不是那个封建的年代,不过在某些制度上却依然残存封建时代的影子,有些真正的人才得不到国家的资金支持,而有些人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就可以挥霍国家的帮助。”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估计出现“足以取代考试制度的人才培养制度”还很遥远。羡慕英美的教育,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宽松教育,恰恰相反,他们的优秀学生学习强度甚至高于我们。中国是摆明了一条路,你就只需埋头前行,而英美是有很多的分叉路口,你需要自己选择。他们的学生会接触社会,培养个性与才艺,注重人文教育,这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得更高。媒体大多只报道外国如何如何轻松,但那只是针对公立学校,却没看到私立高中的严苛的对成绩和能力的高要求,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么优秀。
        中国人确实有些“顺从惯了”。那是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这样不好,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试想,你若生在封建时代,从小就被告诉什么“君为臣纲,夫为妻纲”,没有人告诉他们平等,只知道“等级森严”,估计你也不会想到去打破改变这一切。因为你可能会被“洗脑”,认为这一切理所应当。
        还有,比起找到那个培养人才的方式,更快捷的方法是尽可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布。这无法做到“平均分布”,但是可以做出改变,让学校之间多交流,提高教师的水平,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下一代。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NoxSpirit:@梓依 @梓依 继续继续。说起要有希望……咳咳 果然我是龙应台看多了…… 她说 中国人五千年来都是顺从惯了的,平常发发牢骚骂骂街,然而统治者让他干个卧底,根本不用利诱,自己就去了。 所以我们在这里发发牢骚,最后再转身投入考试导向型教育?哦 真不知道孰是孰非,或者,哪个能让社会进步更快。
        PS.非常抱歉今天才回复你…其实是下午时候才看到的…… 学校宿舍信号太差了,基本一直处于断网状态。
        NoxSpirit:@梓依 额 深刻真是不敢当… 我也学物竞的,虽然已经是过去式了。也是纯粹因为喜欢物理而选择了她。然而并没有你同桌的学霸,在无数次家长与老师的联合镇压下终于放弃了。至今依然悔恨。恨自己太弱。 说因为热爱,是需要资本的。而有的时候,这个资本又让人有些负担不起。
        说到这里,扯些跑题的:人们(老师)经常嘴里宣传的是一方面,让我们做的却又是另一方面。宣传要勇于拼搏、不怕失败,让我们做的却是稳稳当当,就怕你失败。这让人联想到,这种稳定的中国传统。都希望一帆风顺,稳稳当当。这也是中国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龙应台《野火集》看多了哈哈。)认识一个学长。很厉害的物竞生。最终却,失败了。因为他自己的暂时无法逾越的弱点。然而,我还是很钦佩他。因为他毕竟是拼过了,尽过了全力。虽然,在这个只看结果的社会,我这么想是然并卵且会遭到某些“成熟者”嘲笑的。这个不允许失败的社会呵。
        至于英国引用中国教材,我倒觉得这更多体现的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激烈的竞争已有从东亚向欧洲美国蔓延的趋势。我一直坚信中国的教育存在问题,而且是很大的问题。我评价的一个标准,就是诺贝尔科学奖。虽然屠呦呦女士获得医学或生理学奖(是这个名么…有点记不清了),但那青蒿素的研究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当今的基础科学,中国没有取得足以获得诺奖的成就,虽然我们从小就学奥数,虽然我们学的东西比他们外国难好几倍。所以我说这样学习只是为了竞争!对!只是为了比过别人而已!这样的教育能取得好成果吗?!!
        然而讽刺的是,我们这些愤怒的人,却也只能在这角斗场上厮杀。失败的,一边骂这应试教育,一边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回狼窝,然后告诉ta:好好学习!不然没出息…上不了大学…没工作…找不了男/女朋友……(呵!)成功的,移居国外或相对不那么应试的省市,然而还是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改变。唉!循环啊。如果不能提出一个足以取代考试制度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我们就无法逃出这个无限循环。

      本文标题:论社会功利浮躁化与反智主义的出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fg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