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晨读营说实话,是我没有想到的。或者我曾经想过,但是并没有付出实践,总觉得这对我的意义不大。诚然最后真香定律,打脸来得如此之快。当然即使是这样,我依然很欣喜,我能够走出这一步。
年前的时候,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情绪曾经几度在崩溃的边缘,急切地想要找一个宣泄的出口。
但是发现跟周围的人根本无从说起,不是说有什么偏见,而是处于相同的环境,难免给不出比较有性价比的建议。于是我想到了请求外援,那时候恰好跟宫晓正在进行的活动不谋而合。
我想她那里可能有我要的答案。也许我并不是想要某个人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要有人去倾听我内心的不安,焦虑,不甘和愤怒。然后在最后给予我莫大的勇气,去坚持我自己内心早已成型的想法。
而参加晨读营只是一个开始,有收获,有惊喜,也有未知的期待和小遗憾。
首先第一次参加这种共读形式的读书活动,还没有开始之前,我对共读其实是没有太大的概念的,甚至没有去深入的探究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模式。
活动成员根据个人的需求去参加内容朗读,相互衔接式地往前推进节奏。我感觉很新奇,也必须要集中精力去关注读到了哪一段落,稍微不留神就会跟不上大家的脚步。所以每每早上参加朗读的时候,我都会异常精神。而用晨读作为一天的开始,我的内心是充盈的,我感觉很安心。
其次你以为仅仅只是朗读文章就可以了吗?不,你想错了。朗读文章只是其中一部分,而紧接着而来的读后感想就比较考验人了。有时候通篇读下来,感觉脑袋里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我就开始纠结,我能说些什么?我不能什么都不说呀!我要是什么都不说的话,会不会显得我不认真呢?不行,不行!我得赶紧想想,我得说点什么。如此而来的丰富的心理活动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能想象,如果此刻我把我自己真实的状态表达出来。宫晓一定会说,没关系啊,这就是你当下一种真实自我的一种表现。你没有必要去回避,如果下次你仍然有这样的想法,你可以试着表达出来。这个时候你再来看看你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感受是怎样的?你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比较容易觉察自己,看到更真实的自己。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面之词,具体宫晓会怎么说,我想她可能有更确切的表达。但是无论我的状态是怎样的,她都会给予我积极的支持,让我没有压力地去坦然面对自己的想法。
其实人很多时候只愿意展现自己想展现的一面,就比如我希望别人看到我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充满活力的,不想被别人认为我是消极的,悲观的,充满负能量的,但是这样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在这里我不需要去考虑那么多,因为我不用承受表露真实自己的代价,不需要被认可,也不需要被期待。如此一来,就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让人觉得其实做自己也挺好的。
另外我很喜欢朗读完文章之后,大家相互讨论的这一环节。虽然彼此看不见,彼此不太熟悉,但是都可以畅谈自己的想法。无论是书中的还是关于读书之后给自己带来的思考,亦或是读书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小插曲,带给自己当下的感受,都可以畅所欲言。你就会发现,诶?原来他的想法是这样的,而我的想法是那样的,相互比较又相互探讨之后会产生新的火花。
我曾经对于书中表达的观点执着于用词造句,觉得表达很不恰当,所以不能接受作者表达的观点,甚至极力从生活中寻找各种例子去驳斥它,想争个输赢,觉得我是正确的,它是错误的。
后来经过讨论,反思为什么我会这样想?作者这样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和我的观点有差别之后,我的反应如此之大呢?我是否想从驳斥当中体验“我是正确的”那种优越感?那么最终的落脚点在哪里?如此循环往复,又是一次有意思的探索之旅。
有自己的思考固然重要,能够从书中的观点中汲取适合自己的同样重要。
为期十天的晨读活动很快就结束了,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活动结束了,但是对我的影响,我觉得依然存在。所以在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我依旧早起读书。虽然是一个人,但是也能成就一个队伍,当然这就是后话了。有一点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对读书成员不太熟悉,所以有时候会有一种拘束感,相互探讨的时候会显得过于礼貌和谦让。不过,宫晓在中间做了很好的调和。如果有机会再次共同晨读的话希望我们可以更加热烈一些,当然晨读时间也可以更长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