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的一本书《学校如何运转》,讲的是北京11学校校长对于教育的经验和感悟,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孩子18岁成年前,中小学的实质就是让孩子们先“活一遍”,在这个教育者守护的安全边界里,尽情地选择,充分试错,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挫败的迷茫,让那些经验促进孩子的成长。听完让人有种顿悟的感觉,原来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可想想现实,又忍不住要感叹: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现在的孩子大部分精力都在拼学习,有点空闲就拼才艺,哪里有这么多选择和试错的机会呢?
为了追求好的学习成绩,各种课外辅导班,各种题海战术,为了升学加分,各种才艺考级,层出不穷,孩子忙得焦头烂额,家长也是身心俱疲。整个社会都陷入了这样一种病态中,可结果呢,孩子的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想想自己前几年也是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对孩子的成绩太过执着,考不好就要骂,搞得孩子也是压力很大。现在想想自己真的是太急功近利了,所有的行为都是依据自己的需求做出的。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需求,孩子这个年龄的特点,更没有想明白原来一次次失败和挫折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财富,是他成长路上的养分。之前晃宝语文考得很差,没有责骂,他自己也挺难受,后来引导他自己做分析,总结为阅读理解,标点,拼音三大问题,于是自己制定了每天做练习提高的计划,最近的考试有明显的提升,他自己也享受到了通过努力带来改变的喜悦和成就感,我相信这对于提升他自我的价值感和掌控感非常有帮助。最近的语文默写又开始连续不合格了,所以今天又要如法炮制,引导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了。昨天他在学校就把很多家作完成了,想晚上自己编程,这点让我觉得很惊喜。虽然后来时间有点不够了,我还是给他留出了20分钟做他喜欢的编程,对于他积极的改变,我需要给与肯定,进一步强化“越自律越自由”这一观念,随着这个观念的深入骨髓,我相信自我管理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对于书中提到的教育要给孩子多元化的空间,更自由的成长空间,挖掘孩子的潜能,发现他的最长板是什么,而不是补齐所有的短板。这个观点也是让人耳目一新。总所周知,实际教育中,我们总是努力在给孩子补短板,从来没有去有意识地发掘孩子的长处,最后我们大部分家庭培养的孩子都是各方面都很中庸的孩子吧,没有自己的特色。其实80后里面就有特色产物,比如韩寒,如果他的父母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逼他去死命补习数理化,他的人生应该完全不一样了吧!它带给我的启示就是,作为家长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各广阔的空间,更多的选择,比如各类兴趣班,各类运动,各种旅游,画展艺术展音乐会等等,让他在一次次尝试和体会种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特长。这应该是家长可以赋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了吧!里面特别提到了艺术感悟和审美能力可以滋养人的一生,很大程度这是幸福的来源。这又一次刷新了我对于艺术的认知,对于我们是却反艺术滋养的一代,我希望晃宝可以在艺术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让未来的人生更加幸福。
未来的日子,我想尽我所能给予孩子更多自由空间,带他更多地领略这个世界,让他可以找到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兴趣,可以有一个丰盈的人生,我想这就足够了。原来放下枷锁,远眺世界,你会发现每天都是小春日和,曾今的你因为执念,错过了太多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