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最近想减肥,一两周没吃猪肉,断然是不会像今日那样迫切的想吃到红烧肉。为何偏偏是红烧肉,而不是鸡鸭鱼肉呢?大概是缘于对红烧肉的一种独特情怀吧。
红烧肉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种做法,有用甜酱、用酱油,也有什么都不用的。有先炸油再焖炖的,也有直接焖煮的等,做法不尽相同。著名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便是做红烧肉的高手,他将红烧肉推到了一个美食高峰,后人也称苏氏红烧肉为“东坡肉”。东坡先生本人甚至专为红烧肉作词《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打小就生活在江南水乡的我,对江南美食是有一种独有的味蕾记忆的,尤其是奶奶手下红烧肉,记忆尤甚。一口红烧肉,绵密多汁的口感让这块Q弹物什在嘴中伴着唇齿的开合,肆意流香,瘦肉酥脆而不焦,肥肉软糯而不油,在如有似无的汤汁的包裹中无尽地顶高了味蕾的天花板。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35697/4d93d04456972a08.png)
奶奶出生在抗战期间,也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对事物本能的珍惜和细心安排是奶奶在多年的生活中磨炼而来的。几十年的生活料理,让奶奶对红烧肉这个平常而不平常的菜拿捏的恰到好处,尽管现在物质早已极大丰富,奶奶却始终保持着对食物的敬畏和一丝不苟,因为她深知一块肉得来的寻常与不寻常,更何况肥瘦相间的高要求猪肉。
小时候,每每奶奶做红烧肉,我就负责给奶奶烧火,奶奶在灶台一头,我在另一头。烧火间歇,我会时不时的趴在灶台边沿,看着奶奶切肉、下肉、翻炒、调味等一步步的工序,等红烧肉出锅了,肉还没到碗里,必然已先到了我的嘴里,一口接一口,一块接一块,那种满足感,在何时何地回忆起,都不禁让我吞咽起口水。
转眼间,好多年过去了。如今年迈的奶奶,身体情况每况愈下,再也无法上灶台做红烧肉了,甚至连吃饭都极其艰难,万千感慨之余,我也正学着以奶奶的方式做红烧肉给大家吃,但总感觉少了某一种味道。也许在其他很多餐厅能吃到更加美味的红烧肉,但独独奶奶的红烧肉成了绝味。
每当回首往事,我们似乎觉得拥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但似乎我们又没把拥有的那些美好回忆真正抓住,正如这一口红烧肉,对它的思念也将萦绕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