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陷入两个误区,一定要非常完美才开始,陷入不断修订计划,但迟迟不执行的怪圈。而一旦开始工作,就只知道埋头苦干,不去抬头看天,不去思考如何改善工作方式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效,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行动与思考孰轻孰重,是否非此即彼呢? 这就像在问是读万卷书重要,还是行万里路重要呢?其实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行路眼观耳识能补其不足,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或许,产生这样的纠结,和我们从小到大的思维习惯有关,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每一份答卷都会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要不停的努力,直到把正确答案找出来;我们的目标是找到正确的答案拿到完美的分数,一条道走到黑就可以成功。但现实生活并非如此简单,我们面对的生活挑战都是开放式的问题,并没有完美的标准答案,思变才是最大的不变。我们需要学习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用行动去检验真知。
当然,我们永远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从中学习吸取教训。不断的学习,是为了未来积累经验。行动的过程中就要花时间对过去进行总结,并思考如何进行改进,思考和行动相结合,相辅相成,不把思考看作可以独立产生最终结果的步骤。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不断的去思考总结。最好的方式是把思考和行动结合起来,保持动态平衡,在工作中不断重复这样的模式:准备-行动-总结-准备。对上一张学习的系统思考模式——饼图的扩展,下面的正弦曲线描述了最佳思考与行动的平衡曲线: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7473/dd323e34e0d38875.jpg)
而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
1.只知道埋头苦干,不知道抬头看天
一旦我们开始行动,专注于工作细节,我们就会失去对全局的掌控,在解决工作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时,我们会非常的投入在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上,当然这也会给自己一种很充实的感觉,但不经过复盘的人生是不值得过。没有经过复盘总结,很有可能自己花了大把的时间却没有带来太大的成果,可能是工作方式没有经过思考,不是最优。可能是自己沿着惯性在工作,并没有把时间花在最有效率的地方,而是在收效甚微的地方埋头苦干,简单说是工作没有重点。
思考与行动同样重要,执行力和规划能力同样重要。
2.计划和执行割裂
任何组织都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一些人专门指定负责制定计划,另一些人负责实施,组织的规模越大,计划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有效距离就越远,因此,制定计划的人常常无法收到反馈,也就没有办法去发现他们的想法存在问题。而执行的人在执行时,并不知道计划背后的思想,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可以对计划进行调整,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可以对计划做出怎样的调整。这就造成了蓝图很宏大,落地执行却很困难,还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
3.有人想完善计划,有人想立即行动
在群体里,总有人是思考型稳妥型,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等到他们觉得风险都被识别后才愿意去行动,这一类被称作理想主义者,这类人的节奏让整个团队的节奏慢了下来,看起来执行力似乎不够。还有一类人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是王道,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是最佳选择,不顾一切向前进。由于这一类人存在,团队很难停下来思考总结,他们总是节奏很快,但总是到处灭火刷存在感。
4.总结总是会到没人关心的时候才开始
人们常通常认为实实在在做事要比停下来讨论要重要的多,总结总是推迟到没有人关心的时候才开始,像完成一个项目,通常是在完成项目之后才会去做总结,那个时候人们早已经把这个项目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样的总结对于团队来说基本上是没有太多作用。另外总结很少会得到集体参与,更多的是指派一个人去写报告,写报告的宗旨并不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未来制定方向,而是为了突出团队业绩或表现。
5.我们很少总结合作方式
我们可能会对项目内容进行总结,对工作本身进行总结,但我们很少会去关注总结团队共同工作的方式,努力改善我们的合作模式。比如沟通方式,这是一个团队的潜在文化,文化的建设基于价值观,经验和习惯。也是最难改变的。如果我们在共同工作方式,决策方式上思考花费的时间越多,得到的回报也会越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