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龄很小的时候,读过狄更斯的《穷人的专利》。我现在很明确地记得,读这篇小说实在我小时候和爷爷一起住的生产队的机井房里。机井房在村子东头,是两间矮小的瓦房,专门用来给看管机井的人住的。生产队自从有了机井,爷爷就一直是生产队看管机井的人,一直住在机井房里。由于家里住房紧张,我就一直和爷爷住在机井房里。在那两间矮小的屋子里,我晚上常常读各种各样的杂书一直到深夜。机井房里有电,我可以在那时候觉得很明亮的白炽灯下,躺在被窝里,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有时候,停电了,就点着煤油灯读书,第二天起来,鼻孔就堵上了,用手指一扣,一团被油烟熏得黑乎乎的鼻甲。好多次,我都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爷爷会替我关了灯,第二天,会很高兴地告诉我,说我又看着看着书睡着了。好像我在读书中入睡,是一件令爷爷很高兴的事。我和爷爷从机井房搬回家里住,是我小学五年级的事情,因此,读这篇外国小说,最晚也不过小学五年级。
我是在哪本书里读到的这篇小说?这一点,完全没有印象了。现在回想这件事情,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那个时候,图书极少,外国的小说更少,我怎么会读到这样一篇小说呢?我从小体弱,手拙,农村孩子玩儿的各种游戏,可以说没有一样是精通的,有些游戏简直一窍不通,剩下的,勉强会玩儿,但也只能是一个团队里的普通成员,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团队的领袖,在同伴中毫无存在感。因此,我只能躲进虚幻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可惜,那时候精神生活太贫乏了,网络当然没有,追剧,也不可能。不要说那时候没有电视机,就是有电视机,里面也没有多少可看的内容。我们村有一个人在县城文化馆工作,大人们有几次把文化馆的电视机借回来,在村里看过几部电影。这几次,在村里比过年还激动人心。但是,这样的事情,总共就发生过那么几次,因此,更多时候只能躲进书的世界里。村里喜欢读书的几个成年人我和他们都有几分交情,听说他们有什么书,总能想方设法从他们手里借出来,让这些书陪我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不过,在我认识的所有喜欢读书的成人里,不会有一个人有阅读外国小说的兴趣,因此,我猜想,我当时读的可能是一本很老很老的语文课本。那时候,老语文课本是我的重要读物,小学的、初中的,甚至高中的,只要能够搞到,虽然一知半解,甚至连半解也说不上,但都能囫囵吞枣地读得津津有味。现在想想,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说岳全传》中的《枪挑小梁王》,茅盾的《雷雨前》,何其芳的《给少男少女们》和《生活是多么广阔》,都是这样读来的。在这些留下印象的篇章里,《枪挑小梁王》读得最为悠然神往,但却最喜欢何其芳的诗。茅盾的《雷雨前》全然不知道在写什么,心里却最为讨厌,当时觉得,“茅盾”算个什么名字呢,真是难听死了!
以我当时的阅读能力,当然不可能读懂《穷人的专利》,其实,那时候连什么是专利也不可能弄明白,只是觉得这个人搞了一项发明,自己还要去交好多好多钱。对于发明,当时有一点点知道,觉得发明都是爱迪生那样了不起的科学家做的事情,这个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竟然能搞发明创造,实在了不起!等到上高中,在历史课本中学到英国的工业革命,知道当时许多重要的发明都是普通工人创造出来的,就连划时代的蒸汽机,发明者瓦特也不过是一个普通工人。那时候,就觉得工业革命时候的英国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国度,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地搞发明创造,他们的发明创造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今天,偶尔想起这段经历,在网上找到这篇小说,才知道它居然出自大名鼎鼎的狄更斯之手。百度上说,这篇小说“深刻揭露了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司法机构的腐败,而且表现了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极大同情”。惭愧,原来这篇小说竟然是在批判那个时代,但是它留在我心里的竟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重新阅读,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申请专利艰难复杂的过程,可能由于我后来自学过一段法律,我觉得,放在今天,申请一道专利和他经历的事情只怕也差不多。而且,狄更斯虽然是了不起的现实主义大师,他一定也想不到,有些专利,持有人即使什么也不做,掏钱就能够买来。这样的专利也许躺在专利局里永远不用专利局进行保护,因为它们永远不会创造一丁点的社会价值,只不过给它的持有人增加一点点资本,可以拿去争取减刑或者竞争一个高一点的职称。
突然就觉得,其实,人类历史上的文明成果,有些确确实实在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污浊,但在当时,创作者也并不是在诅咒他的时代,而是希望他的时代能够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对于对今天有批评意见的,也用不着急于产出,后人看见黑子的同时,也会看到辉煌的太阳。今天我们在接受前人文明成果的时候,不要用这些来否定他们的时代或国度,来证明我们的光明和伟大,而应该认真对待他们批判的问题,努力避免我们也出现同样的问题。这样,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才能在今天还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真不知道产生这样的想法,是该遗憾当时没有读懂编书人的意图,还是该庆幸当时没有读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