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营”与 “屯军文化”

“大营”与 “屯军文化”

作者: 陈俊阳 | 来源:发表于2020-01-05 11:11 被阅读0次

    ——摘自《兴化文化史稿》

    大营地处兴化东北乡,相传为北宋杨家将屯兵之所,营盘甚大,故名“大营”,这仅仅是民间传说。大营地名产生缘由,实际上与明代海防驻军、屯田有关。

    “大营”与 “屯军文化” “大营”与 “屯军文化”

    明初推行卫所制度。因兴化为海防前沿,所以在兴化城设守御千户所,隶属高邮卫管辖。兴化守御千户所有正户4员,副千户9员,百户11员,额定正军1200人。千户一职为立有军功的“从龙者”世袭,如率众归顺朱元璋的元管军元帅刘人杰(元末兴化安仁乡人),被任命为首任守御千户所正千户,死后归葬距大营不远的蒜城庙(今算账庙)。其他兵弁平时以屯田为主,亦为世袭军籍,只有20%左右的兵弁专职驻防。明、清两代,兴化全县有屯田1.05万亩,每所屯军50名,每名额种屯田30亩,年入秋粮2100担。军营驻地在城者共有三处,为东营、中营、西营,其中户所(又称“所署”)设立在县署以西,是一座规制完整的官署衙门,所内有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军狱之设,还有一座用于收管和祭祀出征军旗的旗纛庙(清乾隆后期改“小关帝庙”)。在乡屯军地共有七处,为①八尺沟、北芙蓉;②火烧铺、南芙蓉、孙家窑;③上、下五旗、卢家坝;④官庄营、果园庄、李王庄;⑤黄庄营;⑥车家营、安丰营、钟家营、葛垛营;⑦横泾营。七处军屯均由百户世袭管辖,并设屯田仓以储备军粮。其中,钟家营、葛垛营、横泾营都在现在的大营镇附近。

    “大营”与 “屯军文化” 上传中,请稍候...

    明嘉靖年间,海防松弛,倭寇屡次进犯东南沿海州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再次入侵南通、扬州,兴化周边县城多所沦陷,独兴化城未失守。当年八月,兴化人取得了明代抗倭史上著名的“茅(茆)花墩大捷”。茅花墩是沿海众多烟墩之一,烟墩是用以防倭报警的军事设施,每墩设有士兵把守,并配有屯田、兵器、营房等,大营镇东部也至今留有“杨家墩”“葛家墩”“肖家墩”等地名。当时,一批倭寇被扬海防兵备副使刘景韶围困于刘庄场,直浙总督胡宗宪调遣副总兵刘显率干人前往支援,凤阳巡抚(驻泰州)李遂又调集江北兵力协同作战。刘显身先士卒,率军大破贼巢,斩敌无数。倭寇逃奔白驹场,刘显一路追击,在白驹场茅花墩将逃窜的六百多倭寇全数歼灭。入清以后,前朝卫所制度被取消,改为绿营,境内仅留少量军力,由一名把总及中堡、戴窑外委统率。世袭军籍人员改为运户,以运输漕粮等国家物资为业,将屯田“召民承佃”。清顺治十八年(1661),本县又奏请将屯田分给运丁(搬运漕粮之人)耕种,名为“瞻运”。部分运丁又在屯田之外购买民田耕种,名为“军寄庄”。清乾隆以后,兴化东北乡修筑了“老圩”,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成为兴化东北乡粮仓。因农业发展而形成的自然村落,依然沿袭了明代屯军之时的叫法,被称为大营、东小营、营中、刘营、王营、阵营、屯军等,留下了海防驻军的历史印记。

    “大营”与 “屯军文化”
    “大营”与 “屯军文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营”与 “屯军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mq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