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共读《好好学习》第三章第四节: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能够发现和总结出临界知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如何应用临界知识去解决问题呢?也就是如何从总结规律过度到应用规律?
答案就是前面提到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我们学到的临界知识,是我们真正掌握它的关键。所谓刻意练习,不是说我们像做练习题一样,对同一类问题不停地记忆。而要在不同的场景中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我们想要的知识分散在不同的书籍中,需要大量阅读各种书籍,留心其中涉及的不同场景和技术解释,自己慢慢地积累。
1、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万维钢的《精英日课》,他发现课程内容充满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并且按照“给出一个问题场景+一个解决方案+背后理性思考”的方式展开。
这就等于构建了一个问题场景,并给出了技术解释并进行了简化,这是进行临界知识分析的最佳案例。万维钢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了,读者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界定问题,然后分析背后的影响结构。
当我们重新界定了问题后,答案就会更清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在思考练习的基础上还可以超越原书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万维钢的物理学家背景,让他的文风特别适合我们进行掌握临界知识的训练,更好地构建我们的预见性认知。
有类似《精英日课》这样的外部资源支持我们学习临界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要进一步把这些临界知识掌握好,仅仅有素材练习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利用刻意练习强化训练。
2、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刻意练习必须关注两点:①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②大量地持续练习。
①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很多人并不在“更好的心理表征”这个本质问题上进行探索,努力的过程就事倍功半。比如,在营销中有一个领域叫作品牌命名,说白了就是起名字。
如果你要锻炼品牌命名的能力,你应该怎么学习?你要学习别的高手对这个问题的“心理表征”是什么。比如小马宋就曾经说过,品牌命名的关键是降低传播成本。
如果你按照这个认识深度再进行训练和尝试,你是不是也能基于此,自己推导出“品牌命名的20种方法”呢?所以,只有抓住问题本质进行练习,才能在相同的时间里比别人成长得更快。
②大量地持续练习
我们总觉得每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条捷径,殊不知,外表看起来的光鲜,背后都是持续刻意的练习。小马宋曾经在他的公众号里讲过他工作后学习的经历:
我那时在广告公司工作,虽然我想法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不多,对于广告创意的思路也很局限。于是,我用了一个笨办法,我就阅读大量的广告创意案例。那时,我和同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德国的一本世界级广告创意杂志10年来的作品从网上全部下载下来,一共是20000个顶尖的创意作品。
我又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成了10个PPT。而我则把这20000个创意反复看了三遍以上。看完这些创意后,我发现,其实市面上大部分广告,创意方法都是来自这些经典的创意,无非变变形式而已。
同时,我也收集了世界上最经典的文案,全部抄写了一遍。大部分经典的文案我都是背诵下来或者能够复述。这时,我写文案的时候就有了各种不同题材和思路。而我个人也在从事广告的6年间每天保持着阅读10个以上广告案例的习惯。
正是这些背后看不见的刻意练习,才铸就了今天小马宋举重若轻的能力。
对于刻意练习这一点,就象《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说的那样: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3、通过临界知识获得预见性认知
掌握临界知识,对提升我们的预见性认知、提升我们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更重要。
书中用《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讲述的自己母亲和外婆的经历,叙述了“一个决定,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的故事。
在困难的情境下,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故事中作者的外婆更有预见性,从而让他的母亲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培养预见性认知的能力,我们对事件的把控性则会有更明确的判断。
作者在观察别人和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发现有两个认知习惯阻碍着我们获得预见性认知,那就是: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而与应激性反应相对应的则是结构性反应。所谓结构性反应,是指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
在股市里,几乎人人都知道一句话:别人买进的时候,你卖出;别人卖出的时候,你买进。不过,纵然股民知道这一点,大部分人也做不到,因为他们知道的仍然是一个“现象”。
作者的一个做基金投资的朋友说:我们的不同选择,造就了不同的力量结构,就会推动未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找到今天的结构,就能找到投资明天的机会。
结构决定走向,走向决定未来。所谓结构,是指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而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多个元素组成,这些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结构。
你掌握的结构越多,对未来的了解就越多。如果我们把各种结构的作用以及这些结构之间的互动效应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那么,我们就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单因果思考方式”的“系统化思考”:单因果思考,是对问题本身做出反应;而系统化思考,是将问题背后的推动因素纳入一个整体进行思考。
熟练地掌握事物发展的基础规律,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我们就能逐步培养“预见性认知”的能力。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人们对问题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和通用规律解释。
作者举了“得到”App能够快速崛起”的例子,从现象层面来看,是因为有罗辑思维这个900万用户的公众号导流,所以发展速度快;从技术规律层面看,内容质量高,移动支付的成熟打破了内容付费的技术壁垒,再加上正赶上互联网内容创业的风口,受关注度高;从底层规律层面,有用户价值第一,有品牌效应,有规模效应,加上从众效应,以及边际成本低:采用标准化的内容生产方式(订阅、说书、说课等),再加上几乎无售后和线下环节等,形成得到快速发展的综合效应。
现象解释主要是应激性反应,直接对表面的现象做解释;技术规律则要更深刻,能够找到这个专业领域的重要规律;而底层规律则跨越了专业限制,用更加基本的知识来解释现象——用户价值第一、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从众效应、边际成本等知识,是受过普通大学教育的人都知道的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其实就是我们提到的临界知识。
过去我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更多的是在提高搜索信息的效率、提升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行动的效率这些层面,却几乎没有关注将知识的底层结构打通。而对临界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帮助我们构建底层认知,进而提升实现预见性认知的能力。
晨星写于2022年5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