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庸俗,就是没有精神需求,只有生理需求
---叔本华
对人的幸福而言,最关键的是人的个性,这是自身拥有的东西,在一生中永恒、持续地发挥作用;而其他任何东西产生的作用被持续不断的变化所限制,其作用是暂时与短暂的。当十个目标完成九个,“郁闷”型的人会因一个未完成的目标而伤心,“愉快”型人格则会为已完成的九个目标而高兴,二者的幸福感自然不同。生活中有无数事件堆叠,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的反应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别:每天清晨有多少双眼睛睁开,就产生了多少个世界;每件事情中有多少位个体,就有产生了多少种认知。在健康、品格、力量、外貌、气质、智力等个性所具有的众多东西中,健康永远排在第一位,无论何种理由,以有损健康为代价的行为都是愚蠢的。
快乐的本质具有否定性质,而痛苦有着肯定性质,理性的人避免痛苦,而非一味追求快乐。“我们对幸福过分的渴求毁了生活中的一切,我们渴望的程度就决定了毁坏的程度。如果一个人抛弃了过分的期待,在自己拥有的东西之外不再渴望更多,那么他就能平安顺利地生活下去。”(《梅克通讯录》)曾经有段时间,自己一度认为,平淡无波的生活是对时光的虚度,让身体或大脑忙碌起来才是充实与不荒废,看一场期待的电影、享受垂涎已久的美食、取得令自己满意的进步等等才是收获的快乐。现在明白,平平淡淡的日子是应被感恩的时光馈赠,没有痛苦与烦忧,平静安宁本身就已是幸福与快乐,与其在突然遭受困顿时怀念逝去的日子,不如每刻皆加倍珍惜无可复制的当下,包括曾忽略掉的、平淡甚至想快点打发的日子。此外,当我们思考自己是否幸福时,直接考虑这个问题或许很难得到答案,因为欲望总是存在的,人总会或多或少地期待自己所未拥有的东西而忽视已把握住的,不如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思考最近有什么烦恼的事情,因为烦恼事情的大小与幸福度成反比,非常不幸时是感受不到小烦恼的。
在对待他人、与他人相处方面,叔本华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不应对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如性格样貌认知能力等——进行彻底谴责,因为已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我们需要接受他人以既已存的自身个性而存在,理智对待个体间的差异与冲突,因他人对我们造不成太大影响的行为而不悦,就像和路上碰到的石头生气一样愚蠢。许多人与事通常无足轻重,一旦在上面投入过多的注意力和思考,就像把微小的东西放得离眼睛很近,那么视野就会被局限而无法看到其他的东西,与人相处,要在坚守原则的条件下有胸襟和格局,求同存异,不要试图改变他人,而应更多地审视自身,以人为镜,以正衣冠。“就像一个人承担着自己的身体却对身体的重量毫无察觉,但在搬动别人的身体时却会感到重量一样,一个人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恶习可能视而不见,但却会看到他人身上的这些东西。”
“哪怕用最强壮的手臂抛出一个很轻的东西,这个东西获得的力量也很难让它飞远,并且有力地击中目标。这个轻飘飘的物体很快就会落到地上,因为它本身缺乏能够接收外力的物质性的实体。”作者以此表达每个人所能理解和欣赏的都是符合自己本性的、在自己认知范畴内的事物,精妙的语言在愚人耳朵里也会打瞌睡。深表认同之余,我联想到:当自身能力水平有限时,即使在他人的大力帮助下得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能把握住机遇并好好利用有所作为的机率也十分渺茫,甚至会从高处跌落,他人的帮助是值得感恩的情分,但长长的一生中没有哪种外界帮助是可以永远存在的,只有自身拥有“能够接收外力物质性的实体”,有本领有积累有沉淀,方能行稳致远。
庸人最大的苦恼是对思想毫无兴趣,为了逃避无聊,他们只能不断地追求现实的东西。可惜“现实”要么不尽如人意——一旦穷尽,人就会感到倦怠,要么就是相当危险,祸害无穷。而理念性的世界广袤无垠,平静如水,“超然于我们的忧伤”。
所谓庸俗,就是没有精神需求,只有生理需求
要我来说的话,一个没有精神需求的人,智力平平、思想狭隘,这样的人就是“庸人”(德语:philister)——这起初是德语中的俚语,在高校中风行一时,后来从一种更高的意义来指代没有灵性的人,也就是“不被缪斯女神眷顾的人”。我倾向于采取一个更高级的观点,把庸人这个词语运用到那些现实生活中庸庸碌碌的人们身上;但这样的定义有点抽象,不太好理解,在今天旨在追求流行的论文中几乎看不到。另外一个定义更容易阐述,指明了庸人的本质特性,即,一个没有精神需求的人就是庸人。
庸人没有智力的乐趣——正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乐趣。庸人的人生,不会被获取知识的欲望驱动,也不会受到对他们自己有利的洞察力的鼓舞,更不会去体验身边真正符合审美的乐趣。倘若这种乐趣是时尚的,为了跟上潮流,庸人会强迫自己不得不去注意它们,但实际上他对此几乎毫无兴趣。
庸人唯一真正的乐趣是感官的乐趣,他认为感官的乐趣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损失。对他而言,牡蛎和香槟是生活的最高境界。他的生活目标就在于获取所有能带来安逸舒适的东西,如果这些事让他忙得团团转,那他反倒觉得无比幸福!如果运气好,出身豪富,无须自己辛苦打拼,这样的人将不可避免地感到无聊;而为了摆脱无聊,只好依靠各种补救方法,比如打球、看戏、聚会、玩牌、赌博、赛马、沉迷女色、饮酒、旅行等等。但所有这些都不足以保证不无聊,因为没有真正的精神需求,就不可能快乐。
庸人的典型特征就是空虚麻木,没有生活重心,与动物类似。没有什么能够使他真正感到愉悦或兴奋,因为感官的乐趣很快会烟消云散,世界转眼就变得难以承受,甚至连打牌都令人厌倦。幸好还有虚荣心带来的乐趣终生相伴。
庸人们要么是为自己在财富、社会地位、影响和权力方面高人一等,得意扬扬;要么,至少也要追随着那些各方面都更显赫的人,沐浴在他们的华丽荣光之中——英国人把这样的情况叫作附庸风雅,而这样的人,自然就是势利眼。庸人天生不具有智力需求,只有生理需求。他们倾向于找那些能够满足生理需求的人与之抱团。他最不想要从朋友那里获得的就是任何一种思想的能力;若是不巧遇上了,这种思想的能力可能还会引起他的反感甚或憎恶——除了不愉快的自卑感之外,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着一种必须要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阴暗的嫉妒,这种嫉妒有时还会变成一种隐秘的怨恨感情。尽管如此,他依然不会想要提升自我的价值,或是尊重卓越的精神思想;他依然会继续追逐社会地位和财富,权力和影响力,对他来说这些才是世上唯一真实的好处,希望自己能在这些方面胜过别人。这一切都是他身为一个人却没有精神的需求导致的结果。庸人最大的苦恼是对思想毫无兴趣,为了逃避无聊,他们只能不断地追求现实的东西。可惜“现实”要么不尽如人意——一旦穷尽,人就会感到倦怠,要么就是相当危险,祸害无穷。而理念性的世界广袤无垠,平静如水,“超然于我们的忧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