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顾一下第二小节的内容,在第二小节,作者只交待了秦山原当年是一名放映员,并没有说到故事背后发生的那些男欢女爱的事情。只是通过人群中那两个女人的对话,来暗示秦山原背后做过的事情。
如果把第一小节当作是故事的开端,那第二小节可以理解为是发展的部分。
根据之前讲的小说的结构,可以是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尾这样的一种形式,那它这种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而不是马上就把重点的矛盾给凸显出来。
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的方法:不动声色地,一点一点地将故事给你引到他想要达到的巨大矛盾点中。
高潮部分,也就是矛盾冲突的地方,要如何去设置?分多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就好比从周边铺了一张网,然后不断地往里面缩小,再缩小,最后达到它的核心的冲突部分。
秦山原本来是要去海陵,但是却突然就来到了扎下,可以理解为在海陵这么大的范围之内选择了一个点。然后在这个点里选择了这个村子,村里有一大群人,这群人里又选择了孙伯让。这就是一点点地缩小范围。
接下来是第三小节的分析:
晚饭盛大。菜之外,人多,热情,所有人都向他敬酒。
分析:
这句话特别简短,是因为叙述的是不重要的事情,所以用几个词堆砌起来,形成一个画面就可以。跟主线没有太大关联的事情,基本上一笔带过就行了。
村子里头头脑脑的官都到了。
分析:
这句话比较抽象,因为也是不重要的,但是又不能不写。因为孙伯让是前村长,大小也是个官,既然头头脑脑的官都到了,那说明孙伯让也会混迹在里面。
还有一个白皙丰满的妇女主任,酒风泼辣,她向他敬酒,说:“秦老师,喝!”
分析:
这里有了细节描写,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出秦山原后面的所想:当年有这么好的女人?
秦山原说:“喝!”连着两杯,头开始有点转。微熏时想,当年有这么好的女人吗。
分析:
这句话体现了秦山原和女人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里开始明显地写出了他的问题,也就是说开始进入主线了。
如果一部小说一共有六节,第一节是开始,第二节写过去事件,到第三节要进入到主角里去,第四、五节就是矛盾最冲突的时候。
老方宝刀不老,菜做的还是那么好,秦山原记得那会儿最愿去的村子就是扎下,老方的菜是原因之一。他们一边喝酒一边“想当年”。他们说起秦山原当年满腹才情,如何给大队部和粮食加工厂撰写春联;如何给新婚的庆典上即兴朗诵祝辞;如何喝了一斤粮食白酒然后用秃毛笔写下“扎下”的界碑;如何在领导面前据理力争给扎下送来了乡亲们都爱看的电影,以及如何帮着老村长写了一份小边的鉴定。这最后一件事在扎下已经流传成一个段子,这段子使得秦山原在从没见过他的扎下人耳朵里也不陌生。
分析:
这里也属于简写,是一堆过去的事件,主要交待清楚秦山原过去的丰功伟绩,并没有具体地写。但是,在这样一堆事件里,也要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展开具体写,于是就有了下文的小边事件。
有个叫小边的小伙子要去镇上的扎花厂做临时工,扎花厂要村委会出一份小边的品行鉴定。老村长为难了,能出去当然好,小边人也不错,就是手脚有点不干净,偷过几只鸡,摸过几只狗,不算大问题,但在鉴定里不表现出来又不合适,那是要盖公章的。老村长就请教秦放映员。秦山原说这简单,就写:“该同志手脚灵活。”搞不清是夸还是骂,老村长大喜。就这么写了。小边在扎花厂干了半年,被开除了,他没事喜欢顺手牵羊捎点东西。厂领导很不高兴,抱怨老村长举人不当。老村长说,我们可是一点没隐瞒,不是说了么,“该同志手脚灵活”。厂领导哭笑不得。
分析:
虽然是具体地写,但篇幅不宜太多,因为这只是一个过去事件,主要是为当下事件做铺垫而已。
这段子再说出来,依然博了个满堂彩。秦山原想,当年还真有两把刷子啊。
分析:
这段话可以感受到人物的自鸣得意。
前村长孙伯让最后一个敬酒。
分析:
孙伯让这个反派很自然地就出现了,前面是妇女主任敬酒,这里轮到孙伯让,又是不动声色自然而然地出现,非常合理。
孙伯让举着酒杯说:“秦老师,听过孙伯让的名字么?”
秦山原摇摇头,说:“不好意思。”
“秦老师贵人多忘事。”孙伯让说,“我帮你看过放映机。那年你三十我二十六。”
分析:
秦山原的一句“不好意思”,表示自己不记得孙伯让,但之前分析过他一般都记得住男人,为什么这里又说自己不记得呢?看下文。
秦山原笑笑说:“谢谢伯让兄。那时候我喜欢熬夜看书,放电影时常犯困,所以总劳兄弟们帮忙。谢谢啦。”
分析:
上面孙伯让说了秦山原比他还大四岁,这里秦山原却称呼他为伯让兄,可以看岀来秦山原是记得孙伯让的,而且突然就谦卑起来。秦山原这么客气,是想把自己过去做的事情遮掩下来。这也是一个铺垫。
“别谢,秦老师。我跟秦老师学了不少东西,电影都会放了。”
大家都有了兴趣,伯让竟会放电影,头一回听说,真的假的啊。
分析:
孙伯让学会放电影,但村里的人都不知道,包括他的干儿子臭蛋也不知道。所以,他是瞒着所有人学会了放电影,但是村里的人都知道他老婆跟一个放电影的人走了,意味着他是日以继夜地把自己一个人封闭起来,不停地放电影。
一个男人被戴了绿帽子,而且全村人都知道,人格尊严肯定受到了践踏。他对人表面笑嘻嘻,但背地里长期处于黑暗之中,性格早已变得孤僻。
孙伯让说:“会放也只放给秦老师看。秦老师,我敬你!”
分析:
孙伯让这句话表面上是说,我是秦老师的学生,所以我只会放电影给秦老师看。但实际上暗示着孙伯让的复仇计划。
秦山原又喝了两杯。
从饭桌站起来时,秦山原两脚底开始发飘。喝大了。很多人都喝大了。妇女主任跟秦山原握手告别,无比遗憾地说:“可惜没机会再看秦老师放的电影了。”
分析:
到了这里,故事情节、对话内容一直都是围绕着露天电影来设计的。说明我们在写小说时千万不要扯别的,一定紧扣主题。
“露天电影还有吗?”
“早没了。有钱的在家看影碟机,穷点的就看电视。”
分析:
说明时代变了,露天电影已成为过去式。秦山原最不想提起过去发生在背后的事情,他只是想获得被人拥戴的感觉。
然后大家又感叹一番露天电影的消失才各自散去。
分析:
像这些不重要的事情都是简单地略过去,具体的只是写了孙伯让,因为他也是主要人物。
设计情节的时候,开头先抽象地讲了一个大概(一群人敬酒重温当年事),然后再突出重点(孙伯让和秦山原的对话)。
按照饭桌上的商定,秦山原今晚到孙伯让家住。大家都希望秦山原住到自己家,孙伯让说,谁都别和他争,他跟秦老师学会了放电影,算半个学生,家里也宽敞,就一个人,到处都是地方。
分析:
这里很自然地就把秦山原请到了孙伯让家里去了,因为孙伯让不仅是秦山原当年的学生,家里还宽敞,就一个人住。为什么只有一个人,他的老婆呢?自然地引入到下面的情节上去。
秦山原说:“你家人不在?”
周围一下子静下来。
分析:
听了秦山原的话,周围为什么会安静下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孙伯让的老婆跟一个放电影的人跑了,所以大家不知道怎么回答,也是因为那个人是放电影的,跟秦山原有瓜葛。
孙伯让倒是笑了,说:“老婆跟个放电影的跑了,十几年了。”
分析:
孙伯让反而笑了,因为在众人面前,他不能表现出很颓废的感觉,所以自然地说老婆跟人跑了。
秦山原看看别人,好在不是所有人都盯着自己。
分析:
这句话说明了秦山原的心虚,却又带着侥幸的心理。
“跟秦老师没关系,”孙伯让说。“你之后的放映员,姓丁,那狗日的。”
秦山原松了口气,哦。
分析:
上面的“看”和这里的“松”都是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比直接写他心里想的,更能体现出他的心理活动。
总结:
以上就是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写秦山原与孙伯让十五年后的初次相遇,引出十五年前的故事,然后顺理成章地住到孙伯让家里去。
接下来是第四节的分析:拉开复仇的序幕。
出了老方家的门,从黑暗里冒出一个更黑的小影子,吓秦山原一跳。小黑影说:“我爸叫顾大年。”
分析:
为什么小孩又出现了?因为小孩臭蛋代表着的是未来,对过去有一种审判的作用。小孩这个角色是有功能性的,他对故事的发展起着某种连贯性的作用。
孙伯让揪了一把小黑影的耳朵,“回家睡觉去。”
“我想看露天电影。”小黑影又说。
秦山原听出他就是下午见到的那小孩,故意问他:“你是谁?”
“我叫臭蛋。我爸叫顾大年。”
分析:
小孩强调了两次他爸爸叫顾大年,但很显然秦山原对顾大年根本就不认识,他连孙伯让也不认识,又怎么可能认识小孩的爸爸。这里再一次点出了过去的影子的存在。
“儿子,回家睡觉去!”孙伯让又要揪他耳朵。
秦山原说:“你儿子?”
“干儿子。大年你一定也不记得了,当年也帮你看过放映机。”
秦山原又说,哦。
分析:
当年顾大年也帮秦山原放过电影,那他的作用和孙伯让一样,这里也许暗示了当年顾大年的老婆可能跟秦山原也有过故事。孙伯让说这句话的时候有种种同病相怜的感觉,这也很可能是为什么会认臭蛋为干儿子的原因。
臭蛋不回家,一直跟着他们,孙伯让怎么赶他都不走。孙伯让说,那好,过来背包。臭蛋就背起秦山原的旅行包,像条不吭声的小尾巴。路面油亮亮的黑。孙伯让建议到处看看,秦山原说好,这一趟来海陵就为了到战斗过的地方怀怀旧。
分析:
孙伯让建议到处看看,原因是让秦山原去回忆,去看当年的犯罪现场。而秦山原则说是为了到战斗过的地方怀怀旧,这就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他们经过当年的大队部和放电影的小广场,都成了遗址,遗址上是新的房屋、街道和白杨树。
分析:
“遗址”本来是指历史久远的地方,具有历史意义的。这里却被作者用来描述秦山原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又是充满了反讽。这个词本来是庄严的,却用来表达低俗的事,用在这里达到了一种诙谐幽默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