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美国埃里克 乔根森,但是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纳瓦尔是谁?
纳瓦尔1974年出生于印度德里,9岁举家移民到美国纽约,单亲家庭,在妈妈无条件的爱中长大。通过读书和学历改写命运。用纳瓦尔的话说“史岱文森高中就像一台智能抽奖机,当场开奖,从蓝领到白领,只需要一步。”毕业之后进入科技行业,后因为兴趣转身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实现了“经济上宽裕,精神上幸福”的目标。
这本书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的一本书。首先,纳瓦尔本身并不是作者,就像《论语》《孟子》等书一样,是记录纳瓦尔思想的一本书;第二,这本书的内容让读者看到纳瓦尔擅长总结经验、教训和原则,并且他总是以输出倒逼自己进行总结;第三,纳瓦尔自身思考问题总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因此对于自己的思想并不要读者全盘接受,而是开宗明义的鼓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解读,不必过于拘泥。
本书大多数思想和话语都是从推特上整理而来,因此金句频出,如果搞摘抄那会是永无止境,所以我并没有准备摘抄什么,而是做好反复阅读的准备。从序和很多评论不难看出,这本书被作为很多人的床头读物,说明大家对纳瓦尔的认可和向往。
不管是财富还是幸福,甚至对下一代传授人生原则,纳瓦尔有一个共同的建议,就是阅读。对于阅读的理解,要广泛的阅读。阅读面要广,不能局限于社会认可的书。要为了阅读而阅读,从阅读中培养热爱的情感。即使喜欢被社会被老师认为的杂书、课外书也没关系,不存在所谓的垃圾。开卷有益,尽情地读。终有一天,你会找到自己应该读和喜欢读的东西。
纳瓦尔对自己阅读书籍的行为习惯做了很多介绍——遇到不喜欢的书就会放弃,拿起一本书会直接找到自己喜欢的章节,有时候会同时读十几本甚至几十本,对科学、经济、哲学这类书则是有意识的直接去追本溯源的读原始思想,而不太愿意再听他人解读,同时对数学存在着天然的偏爱。每个人读书都会有自己的喜好,这很正常,对纳瓦尔的习惯,值得借鉴但显然照搬不太现实。从言语中惊喜的发现,纳瓦尔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多,他可以恰如其分的引用《道德经》的精髓——万物皆有二元性,也能自如的借用李小龙的例子,一切都是那么游刃有余。此情此景,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经济上宽裕,精神上幸福是纳瓦尔,也是世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在这个目标之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健康。在对“财富、健康、幸福”三个词排序的时候,纳瓦尔的意见是追求是正序,但重要性却应该是倒序。其实,健康才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首位。对健康而言,重要的是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对此,纳瓦尔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理论——饮食要回归原始状态,多吃素食少一些肉类,而运动不管是哪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坚持。
阿淼写于2023年7月2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