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来自广东东莞,2017年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可以叫我荣辉。我想创业,
在这里我想把最初最原始的初衷和现有的认识都一步一步写下来,遇到新的问题和进展都会持续写下来。一方面当作是一个日记,另一方面也方面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方便交流讨论。
让我们一起开始吧~
高考,这是一个让学生连接到社会的第一道门,我们的父母望子成龙的盼的就是这一天。我是2013年参加的高考,我和我哥都是家族里从小学到至今一直被看好的“有前途孩子”,所以我哥在光读初中3年就花了近10万的费用,只不过没想到4年前的高考,我哥才考到了个三本,为此,我妈足足啰嗦抱怨了他整个大学年代。4年后到我上战场了,同样期望也落在我身上,不求我一本吧,那就考个二本。最后,我的确考过了二本线,在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医科大学(之前叫广东医学院)之间选(因为都在本市),在父母、三姑六婆、社会舆论、我浅显的认知下,我选了广东医科大学,读的是当时的社会热点:食品安全。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我由始至终奉承的金句。不错,我该拿的奖学金拿了,该当的学生干部四年都有做,该做的专业研究也做了两年,该拿的省级科研奖也拿了,该发的SCI论文也发了。然而4年的总结是,我其实不喜欢这个专业,我出社后不会去从事该专业工作,我会辜负一大堆人的寄望。(此处一个微笑脸)
在大三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我现在读的专业不能为我以后真正想从事的工作提供不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帮助,且和社会高收入高见识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我开始失落,因为我因为这这四年我除了在学校学好做人做事,结识朋友外,没有其他的增值收获,并且开始质疑我自己当初是不是就不应该选择这个专业。我为什么当初是选的这个专业而不是其他,为什么我当初只看父母的建议,而要我自己选的时候,我确实无从下手,我原本是大家口中的“好学生”啊,如果我当时会自己选那该多好呢,那我自己选的话,应该怎样才选的好呢?创业的想法由此萌生。
我往前回想,首先我始终坚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正确的观念,我们从小就要去好好读书是以后各种高大上又前沿的岗位所必须的,但是我为什么偏偏选择不好自己的专业和大学发展方向?我记得,从高三高考以前从来没有过多少社会岗位的描述和社会责任的解释,同时好像是忽略每个人的个性。我们高考完,唯一靠的是全国通用的两本高考报考指南,诚然,我以及我的父母等都觉得那是本好东西,有学校介绍和专业介绍,还有过往录取情况,那是本很好的择校字典。请注意,我用的是字典两个字。它很dry,不会描述出任何大学生活,我们当时也根本没有想到“大学生活”这个词,就是只关注分数和专业以及社会当前的热点。
我入读广东医科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是靠着这两本书选出来的人生结果,第一离家近,在珠三角;第二我不想去本市学生普遍去的东莞理工学院,我认为那是备胎,只要过了二本线就能去(实际上那是所让很多市外学生望而却步的学校);第三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正式当时的社会热点,连连爆出好几大宗食品安全事件。就这样,我去了。
四年后,我是失望的,我身边很多同专业的同学也是如此。
为什么我当时居然选了这个专业,而且这实际也不是我想要的学校,且我发现原来隔壁的一开始被我认为是备胎的东莞理工学院才是我想去的院校。为什么?我首先能想到的是那两本神书《高考报考指南》,我和我的父母居然就把我的日后发展交给了这两本没有灵魂的“字典”。
我抱怨,到底是谁做了这两本这么不与时俱进的而且还是死规定要买的工具书,我想要改变它们。
于是有了我的初步想法:我要改变这两本高考报考指南
这是我想法的雏形。
这两本书应该是生动,写实的,且应该是长期陪伴至少是高中时光的。从我们入学高一开始就应该有此书,让同学们能够熟知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并能发现自己是适合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同时是能让同学们清晰的预测到自己未来三年是怎样的表现就以为这以后去往什么样的学校,因为它既给予了同学们希望,也让同学们知道“悲剧”是怎样的。
我想要的高考报考指南具体是怎样的?
2019.7.3更新
原本计划一般是每天晚上更新的,但是因为昨晚不得不更给客户赶做资料到太晚了所以没有按时更新,今天大清早更新吧。
先不考虑初中三年是怎么过的,咱们想回想高中三年是怎么过的。
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物理、政治,9课,分文科班和理科班,嗯,这是唯一和“未来大学”有关的事情,即分文理科。然后每天就是对着教科书、辅导书和试卷去猛搞,没有人告诉我们嫁接上大学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以后的大学校园是怎样的,不知道以后大学的教授是怎样的,不知道以后这些专业是怎样上课的,不知道以后的这些专业以后在社会具体应用是怎么样的,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应这个校园和专业,不知道应该怎样准确的按照自己实际情况去选......等等这些不知道,导致我们“选择失误,后悔四年”。
所以这两本新的高考报考指南起码要解决以上众多“不知道”问题。
我的解决想法是:体验沉浸式大学接轨方案指南(下称新指南)
新指南需要有原本的基础和每所学校专门设置的一个二维码,二维码里储藏的是大学图片、现有专业学生集体照片、学生做的各类视频、优秀学生介绍、专业(院系)的实践资源、”实验室“实习生计划、每学期或每年来校参观计划、实习奖励性政策......等等。
下回继续分解!
2019.7.8中午15分钟更新
为什么我会想到这样的沉浸式方案?然后你们可能会觉得很遥远,但我是经历过的。
先跳出高中生进入大学来体验,实际上现在每年大学生新生数量膨胀,高校的数量和质量进步是跟不上的。就我个人经历来讲,我在一个医科院校,也是好好学习的那种了,大一可能是依旧高三那样的模式去过大学生活,我发现很闷无趣,于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始我就想着去跟老师做实验。说容易联系也不容易,说难也不难,我一开始是以为需要很高水平才会被老师看的上(当然也不能差得离谱啦),其实不难,我也只不过是找了4个老师,转了2次关系,最后找到了我现在的恩师。实验科研生涯就此开始。而这着实从头到尾改变了我。
找老师找资源的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感受?
我还没行动之前,因为教我们知识的都是博士、教授之类的人物,对于小小的我来说真是高不可攀的一个形象存在,怎么会看中我个无名小卒?我们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行动与实践才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想联系在课上点过我名字回答问题的老师,告诉自己意愿——我想做实验做项目,老师不会黑着脸拒绝你,反倒是会问你的想法以及为什么想做这个事情,问的问题和我的成绩没有半毛钱关系。惊喜~
要休息了,下回分解~
有共鸣的小伙伴欢迎发言,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