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母婴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安全感塑造的影响

母婴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安全感塑造的影响

作者: 心水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4-02 10:05 被阅读0次

20世纪一场美国心理学籍哈洛用残忍的手段摧毁了几代恒河猴的一生。靠着这些牺牲了的猴子,他从学术界的无名小卒,一跃成为美国最炽手可热的科学家。

刚开始哈洛博士只是想研究猴子的学习行为,但很快便出现了一个让他费解的现象。

那时为了防止猴子生病传染,他特意将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与母亲分开,并实行一猴一笼的隔离喂养。这种饲养方式也叫做产妇剥夺,意在让灵长类动物早日适应逆境。

哈洛本人也认为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猴子,要比自然条件下更健壮。

然而这些幼猴们是吃住无忧了,但哈洛却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极其不对劲。它们经常性地目空一切,神情呆滞地望向远方,还特别喜欢吮手指。当哈洛重新把小猴子们聚在一起,它们竟手足无措地不懂得如何相处。

除此之外,这些幼猴无一例外的对铺在笼中的毛巾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它们喜欢抱着毛巾,或者用毛巾裹住自己。而且当哈洛想换掉脏掉的毛巾时,猴子们都产生了剧烈的反应,四处乱窜并尖叫。

这种情形让哈洛感到非常奇怪,这不科学啊!因为当时主流的心理学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对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而且要在母亲解决了子代更重要需求(比如饥饿、饥渴和避免痛苦等)的前提下,婴儿才会对母亲产生依恋的情感。这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需求减降论。

无论是动物也好,人也好,都会更加依恋那个给自己提供食物的照顾者。换句话说,就是“有奶才是娘”,没有奶孩子也会分分钟翻脸。但是哈洛抚养的这群小猴子,对不产奶的毛巾竟产生了依恋,这又如何解释?而且那时候许多育儿专家都警告父母,千万不能溺爱孩子。

例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Watson John)就在他1928年的畅销书中,罗列了温情过剩导致婴儿成年后的各种问题。

他提议,尽量少的亲吻和拥抱孩子,更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的大腿上。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最多只能握一下手或亲一下额头。

这就是统治了一代美国育儿实践的“哭声免疫法”思想。如果这个育儿方式是错误的,那该有多少人类小孩受到伤害?

带着这些疑问,哈洛设置了一些列实验。

他给猴子们制作了两种类型的“假”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网制成的“铁丝妈妈”,另一个则是覆盖着软垫的“绒布妈妈”。

这两个妈妈的身体除了大小相同以外,其内部都装有能提供热量的温暖灯泡。

但不同的是,“铁丝妈妈”的胸前会装有一个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装置,而“绒布妈妈”则没有。

如果传统的需求减降论是正确的话,幼猴们肯定会对有奶的“铁丝妈妈”产生依恋。

因为只有它胸前的奶瓶,这才能解决最重要的需求——饥渴。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是的,“铁丝妈妈”失宠了。

刚开始,所有幼猴都会与两只人工母猴有接触。

但过了最初几天的调适期后,这些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没有乳汁的“绒布妈妈”。

只有当感到饥饿时,小猴子们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一小会。一吃饱,它们便迅速地回到“绒布妈妈”的身边。

后面哈洛还设置了第二个实验,他把一些能够制造巨响、造型可怕的敲鼓机器人放进笼中。他想看看在惊吓之下,小猴子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当时小猴子们果然被面前的“怪物”吓得大惊失色,并毫不犹豫地奔向“绒布妈妈”,用尽力气抱紧她。就像能从“绒布妈妈”身上寻得保护与安慰一样,小猴子们都慢慢平静了下来。

即使是一出生就只跟“铁线妈妈”待过的猴子,也会优先地选择“绒布妈妈”。

而且就算把“绒布妈妈”拿走,这些小猴子也不会选择喂养它长大的“铁丝妈妈”。

它们反而是趴在窗口上眼巴巴地看着“绒布妈妈”,或是直接蜷缩在地上直瑟瑟发抖。

这个经典的实验直接证明了,爱的一种重要变量是“触感”,与有无食物来源无关。

这个实验,在我们今日看来仿佛有点多此一举,因为谁都知道要多给婴儿关爱。

但在那个年代,哈洛的实验却真实地带来了一次育儿概念的改革。这与过去倡导的只要喂饱孩子就行,“不要溺爱宝宝”的育儿概念是完全相悖的。

身体上的亲昵与接触,对婴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哈洛的实验,这种错误的育儿理念将会一直错下去,多少婴儿的人生被毁更是不得而知。

在哈洛发表了声明之后,许多孤儿院、社会服务机构和家庭都不同程度地调整育儿方式。例如现在医生就知道,新生婴儿一出生最好就拿到母亲怀中,而不是一直扔在保育箱。而孤儿院也懂得,给孩子喂奶最好还要抱起弃婴,多与他们互动。

然而,哈洛的残酷实验可没那么快结束,猴子们也没那么快得到解脱。因为实验的几年后,哈洛发现那群在人工母猴陪伴下长大的小猴子,无一例外都出现了反常的性格。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移除隔离的笼子,放归正常的群居生活中,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除了呈现出明显的孤僻、抑郁和自闭等症状外,有的猴子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它们会对周围一切抱有敌意,还经常啃咬自己的手臂,血流不止都不愿意停下,有的猴子甚至将整只手臂都咬下。

这个实验如果类比到人类身上,结论几乎是绝望的。仿佛像遗传一样,那些从未曾得到过母爱的人,也被证明了缺乏感情能力去抚养后代。

可见,新生儿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

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要充满爱。只有在爱的滋养下,孩子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家庭关系不好的孩子很难具有完整的人格。同样,关闭了心灵还能与父母和谐沟通的孩子也很难见到。

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 母婴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安全感塑造的影响

    20世纪一场美国心理学籍哈洛用残忍的手段摧毁了几代恒河猴的一生。靠着这些牺牲了的猴子,他从学术界的无名小卒,一跃成...

  • 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往往贯穿孩子的人生。

    父亲和孩子的关系, 往往贯穿孩子的人生。 除开母婴关系, 父亲对孩子的陪伴往往也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建立、自信感建立...

  • Day4 共读《家庭中的蒙台梭利教育》

    问:依恋关系好坏对孩子的大脑有什么影响?您觉得建立起来难吗?日常可以如何做? 答: 依恋关系好 ,孩子比较有安全感...

  • 母婴关系是孩子生命之初的基础关系,但也不要过度强调

    生命初期,孩子与主要抚养人的安全依恋关系建立的越稳固,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发展的越好。这是安全依恋与安全感的关系。 0...

  • 家教训练营之母婴依恋

    前段时间,我从书上了解过小学阶段依恋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我们第一次线上课的内容是母婴依恋,所以当我看到这个课...

  • 每日一更623--父母的角色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性格的塑造、性别的认知、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0-3岁是孩子和母亲或者主要抚养人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 如果建立起安全的情感依恋,孩子就会拥有安全感,相信这个世...

  • 家庭教育心理胶囊第13颗

    亲子依恋 三岁前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婚恋关系。 知识点详解 亲子依恋分为“安全...

  • 依 恋 关 系

    刚才参加郑老师的读书会,今天主要讲的是依恋关系。孩子在三岁之前建立的依恋关系越牢靠就越有安全感,在青春期...

  • 依恋

    依恋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安全感”,要建立安全感,我们说一说依恋。 什么是依恋呢? 依恋是,婴儿天然的与养育者(这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母婴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安全感塑造的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vt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