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歇后语来源于真实的日常生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体验和不断增加的认知经历中总结而成的,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中国的各大方言都有极其丰富的歇后语,而作为我国七大方言之一的粤语,其歇后语也是多姿多彩,形象生动的。[1]广府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反映在粤语歇后语中,而粤语歇后语也以此为养料,不断丰富发展。
二、粤语歇后语中的广府饮食文化特点
(一)食材丰富,口味清淡
受地理位置影响,广府民系主要聚居于广东珠三角洲,江水环绕,故食材多以鱼虾为主。
如“大虾米跌落水——到底都唔掂”。由虾米煮熟后变成钩状、无法伸直的特征延伸而来。其中“唔掂”为一语双关,既意为“不直”:虾米熟了落到水底后伸不直;也意为“不顺利”。所以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会说:“呢次真系大虾米跌落水,到底都唔掂咯”。意为“这次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咯”,同“完蛋咯”相近。
又如“黄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潺”。黄鳝饭在广东是十分常见的一道菜,以鲜美嫩滑的风味俘获了广东人的心。黄鳝是水生动物,上了沙滩相当于离开了水,因此会缺水而死。这种情况下,黄鳝会本能的分泌出一种粘液——在粤语里面叫做“潺”。以此保持水分,尽可能保住性命。所以用黄鳝的这个特点比喻那些遇到大麻烦的人。他们像上了沙滩的黄鳝一样,就算能够保住一命,但搞得浑身都是“潺”,损失也足够惨重。
又如“魚片粥—啱啱熟”。鱼片粥烹饪时讲究火候,要将薄薄一片的鱼片煮到刚刚熟为风味最好。而由此延伸出人与人初相识的一种相处状态。“啱啱熟”既指“刚刚煮熟”,也指人与人的刚刚认识的熟悉程度。
鸡在广东人食谱里占据着重要地位。部分原因是广东位处南方,北靠南岭,南临大海,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养鸡。广府有很多有关鸡的俗语,如“鸡有鸡味”,意思是吃鸡肉就要有鸡肉的味道,体现了广府人对食材本味的追求。又如“无鸡不成宴”,这是由于粤语“鸡”与“吉”音相近,故宴席上要吃鸡,要“大吉大利”。
也有很多与鸡有关的粤语歇后语,如“冷水烫鸡——一毛不拔”。逢年过节,广东人几乎都会吃鸡。从前的人们会自己饲养母鸡,自己宰杀来烹煮。为求新鲜够味,有些家庭也会选择挑选走地鸡回来自己亲手宰杀。宰杀的第一步割喉放血,第二步便是热水烫鸡,将鸡毛细细拔去。如果用冷水,则不能打开鸡皮肤的毛孔,很难拔除鸡毛。由此引出“一毛不拔”,用来比喻小气吝啬的人。
广东人还十分爱吃鸭。如“湿柴煲老鸭——够晒烟韧”。湿柴煲老鸭,烟多火少,无法将老鸭煮熟烂,肉感“烟韧”。“烟韧”意为有韧劲、嚼不烂,在粤语里又用来形容情人间的恩爱。又如“倒挂腊鸭—油嘴滑舌”。广东人爱吃腊味。街市上的腊鸭会用绳子捆住鸭脖挂在架子上,供人挑选。而在风与日光的作用下,鸭肉会渗出油脂。被倒挂后,其油脂会流到鸭嘴。因此变得“油嘴滑舌”,用来比喻那些说话油滑的人。
与蔬菜有关的则有“十月芥菜——起晒心”。形容少女到某个年纪就会春心萌动,就如芥菜到十月就会长出花心那样。此外还有各种“瓜”。“水瓜打狗——唔见一截”、“白糖炒苦瓜——同甘共苦”、“半夜食黄瓜——唔知头唔知尾”等等。
广府菜以用料广博、清淡鲜嫩闻名,追求挖掘出食物的本味。上述歇后语里的菜品皆清淡有味,反映出广府人的饮食习惯。
(二)烹调方式多样
广府菜烹调方法多种多样,而其中的“煲”便是最常见的方法。广东人爱喝汤、糖水等等,都离不开“煲”。
比如糖水里煲熟的芋头,心也依旧是淡的,这延伸出了表示失望的“芋头煲糖水——心淡”。如果失望至极点,还可以用“咸蛋煲汤——心都实”。心就如煮汤的咸蛋黄一样全变硬了。
除“煲”之外,还有“蒸”、“煨”、“焖”、“渌”、“炒”等。
如“蒸生瓜——侲侲哋”、“豉油捞饭——整色整水”、“藤条焖猪肉——Fit到漏”、“滚水渌猪肠——两头缩”、“白糖炒涼瓜——同甘共苦”等。
多样丰富的烹调方法体现了广东人民的勤劳智慧,凝缩在歇后语里。
(三)小吃种类丰富
广东小吃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丰富多彩。糖水便是其中一种,指的是用滋润温补的食材同糖一起煮的甜品。也反映在粤语歇后语里,如“茅根竹—一蔗水”。茅根竹蔗水是糖水的一种,具有清润降火功效,深受广东人喜爱。粤语中,“蔗水”与“借水”同音。“水”在广东话里有钱的意思,如“退钱”会被说成“回水”。故“借水”引申为“借钱”之意。
油条在广东被称为“油炸鬼”。歇后语如“隔夜油炸鬼——冇晒火气”。即“油条过夜就不脆了”,引申为“人被磨得没有了脾气”。
岭南鸡公榄在旧时代十分常见。街角巷尾常能听到“鸡公榄,有辣有唔辣”的吆喝声。而在歇后语中有呈现,如“湿水榄核—两头滑”。吃剩下的榄核,两头尖中间圆,沾上水就会变得滑溜溜的。用手指捏住中间部分便会向两头方向滑走。故以此来比喻那些难以捉摸的人。
三、结语
时代导致语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语词的消逝也是不可忽视的。当民俗文化中的某些习惯成为过去,与此相关的词汇不复存在,应当有人将此记录下来,从消逝中的词汇看到不断在消失的民俗。[2]粤语歇后语作为在粤语流行区的歇后语,不仅含有粤语精髓,更反映出广东地区的风俗文化以及广东人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应通过研究、宣传等方式保护传承这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