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清茶许流年,半卷闲书慰平生。”9月拆书共读书目《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是由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合著,根据阿德勒心理学原著创作的一部自我启发的哲学课。书中通过哲人和青年关于“世界极其简单,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这一话题的对谈,给出了“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大良方,以应对人生在世因人际关系而引发的诸多困扰。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简单吗?有了这三大良方,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从繁复的人际关系里杀出重围?就能自然而然地平衡内心的冲突?就能顺其自然地获得内在的自然和平静?由此,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开什么玩笑?若真是这么轻松简单,那么人的贪嗔痴妄就是个笑话,若真是这么易如反掌,那么人所遭遇的种种苦难就是个玩笑,若真是这么毫不费力,那么人内心隐隐作痛的挣扎就是个段子罢了……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不如就从我们的第1封信——《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开始一点点说开吧,我想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
致读《被讨厌的勇气》的书友:
早晚凉意已生,顺致君安。
01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出意外的话,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正在去看你的路上。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疫情已经过去快四年了,本以为一切都会随着管控的撤销而越来越好,哪知道竟是一年比一年难。
当初疫情期间的降薪、裁员、停课、停学……以为只是片刻,殊不知竟是常态化,这是我们从未料想过的。大疫三年,我们的人生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道你是否也有在思考——“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们一生的苦难源于谁?”这乍听之下,好像颇有一些怪罪又或甩锅世事无常的意思,之后冷静下来想想又难免陷入彷徨。诚如有人说的那般,我们不怕苦难,我们怕的是这一生的苦难没有答案。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的青年,对,就是那个自幼缺乏自信,对自己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自卑感的青年。他近来也有类似的困惑,为此他向一位精通阿德勒心理学的哲人进行了请教。
你知道吗?最后,那位哲人居然给出了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案——我们的不幸都是来自自身的主动选择。具体来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我想你和我一样觉得吃惊且意外吧,毕竟按照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怎么可能会主动选择不幸呢?这确实有些让人难以置信,这一点从我们追寻不幸的原因,就可以看出完全不是一回事。比如:因为不够聪明,所以考不上好的大学;之后又因为学历低,所以找不到好工作;继而又因为工作不好,所以没法好好生活;最后的最后,我们就会显而易见地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好好地生活是因为一开始学习不好。这就像是一个普通人生活不幸形成的闭环一样,似乎逃无可逃,避无可避,人生是早就注定的忙碌与庸常。
事实上,这般充满无懈可击的因果循环的思考方式,便是心理学领域中知名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即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这样的思考方式带来的一个绝佳好处是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安慰自己,“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然后,继续过着一如既往地生活。加之后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创伤”学说广为流传,更是将“原因论”推上了神坛一般的高度,让人深信不疑。
02原因论VS目的论
直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横空出世,一切才得以焕然一新。阿德勒是谁?他是和心理学开山祖师荣格及其弟子弗洛伊德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完全相反,阿德勒主张“目的论”,也就是说,人的所有言行都是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换言之,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更进一步地说,阿德勒心理学是完全否定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创伤”学说,他认为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一句话概括,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这显然是一种彻底颠覆心理学中因果论的思想,是以阿德勒心理学始终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
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也难怪,比起改变的动力,我们更善于寻找保持原状的借口,尤其又有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强力支撑在前,如此自我说服不要太容易。可是,别忘了,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么就会陷入“决定论”,而这直接带来的后果便是人生从此止步不前,自怨自艾。
除此之外,人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的另一个原因是,改变意味着,我们得打破当下固有的模式,去探寻一种新的成长模式,其间肯定会不间断地经历各种磨合,这毫无疑问是一件亟需勇气且极富挑战的事。正因为如此,阿德勒心理学又被称为是“勇气心理学”。展开来讲,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03为了改变我们该怎么做
顺带提一句,从人类“惰性”角度来说,“改变”还是一个反人性行为,故而,拖延便应时而生。好在,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顺从,譬如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但吹不走一只蝴蝶一样。换句话说,改变随时随地都能发生。
不过,这个前提是我们能先理解当下的自己,这是因为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因此,与其深思“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不如深省“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说到底,关于你人生的这个答案只有你自己说了算、找得到,而绝不是来自外界抑或是他人的期许或标准。
请务必记住一句话,最好能刻入你的骨血里,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不要用别人的脑袋思考你的人生。讲白了,除了成为你自己之外,你无法变成任何一个人。要知道,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我们是人,人就有思想,有欲望,就可以依据现实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哪怕微不足道,但不可否认的是改变已经发生。人要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保持忠诚。
说一千道一万,远不及你自己亲自试试看。愿你和我一样,在这一刻都已经果决地下定决心: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给予自己一个崭新的开始。
一切能否得偿所愿呢?我保证下次的来信中一定会原原本本的告诉你!
伴读者:木木子若
2024.09.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