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楼,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在那行字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的离开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的笑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朗读提示:作品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阐明语言的魅力,叙述故事时可用舒缓的节奏、中等的语速,娓娓道来。在诗人同情心以及对木牌上那句话的效果的预测,带有明知故问的意味,“有人”可加重音。而盲老人的两次回答情绪上完全相反,第一次声音低沉而缓慢,表现出他的悲伤和希望;第二次则声音明亮轻快,充满喜悦。文章末段是充满抒情性的议论,要用舒缓而肯定的声音,感情真挚而饱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