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五、饮食、劳倦导致的疾病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五、饮食、劳倦导致的疾病

作者: 开心农夫天意 | 来源:发表于2021-10-18 13:54 被阅读0次

    五、饮食、劳倦

    饮食和劳动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合理的饮食调摄与劳逸结合调节对于保障人体的健康极为重要。然而一旦饮食不节或劳逸不当,则又可能对人的脏腑生理功能发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病证。一般说来,饮食与劳倦在祖国医学中被认为是内因性的致病因素,而统称为“内伤饮食劳倦”。

    (一)饮食

    “民以食为天”。人们通过摄入水谷饮食汲取必要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从事各种劳动和保持健康长寿。饮食对于人的生理病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有“得谷则昌,失谷则亡”之说。水谷摄入体内,通过胃肠的容纳受盛和初步的腐熟消磨,再经过脾的运化,进一步汲取其精微部分,才能在五脏六腑的作用下生成津、液、精、气、血、营、卫等奉养五脏六腑,营周全身各个部位,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是由于“胃为水谷之大海”,承担着饮食的运化的重任,所以中医将脾胃喻为“后夭之本”,强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诸凡饥饱无常,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都可能导致脾胃的伤害并进而影响全身各个脏脂,变生多种病证。

    1、饮食所伤的致病特点

    饮食所伤的致病特点与其致病的方式和性质有关。饥饱无常。没有规律和不适量的饮食习惯对脾胃的伤害最为显著。饮食入量不足可因工作学习过于紧张、生活习惯、经济、疾病或心理变态等方圄的影响。仉饿日久则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营血亏损,全身各脏腑组织也都处于营养缺乏状态。出现形瘦体弱,或面浮肢肿、头昏乏力、气短懒言、心悸自汗、发肤不泽、失眠健忘、虚劳贫血或时有寒热、虚咳喘促等证。砍食过饱,特别是暴饮暴食,超过了胃肠受纳容贔和睥胃的腐熟运化能力,极容易导致饮食停滞,宿食中阻,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宿食阻于中焦,痞塞气机,影晌气机的正常升降,则导致呕吐酸腐、不思饮食、脘腹闷胀、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腐糟杂不化诸证;小儿脾胃薄弱,不知饥饱,若哺喂失宜更容易出现乳食停积之证。食积日久蕴生湿热还可以出现身热而赤、唇红口臭、脘腹胀满、丽黄肌瘦、毛发焦枯、手足心热、夜睡不宁、惊叫易啼等症状,或酿成“积滞”、“疳证”。暴钦暴食之后导致胃肠脉络损伤则容易引起呕血、便血诸证。此外某些严重的心肺疾病,由于饮食过量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猝死。

    饮食偏嗜。合理的饮食才能保证足够的营养。若饮食习惯不良,偏嗜某些食物,就容易造成某些营养成分摄入过量而其他营养成分摄入不足,或损害脏腑而引起阴阳偏盛衰,出现多种病证。如肥胖、贫血、夜盲、佝偻病等多与某些营养成分缺乏,偏嗜钦食的习惯有一定关系。过食肥甘味或嗜酒过度者,中焦易子蓋生湿热痰浊,导致阴虚阳亢。《内经》所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常容易发生糖尿病、肥胖病、疔疮痈疡,或眩晕、头痛、中风、偏瘫、失语等病证。嗜食辛辣过度,则积热伤阴,气血壅滞,容易出现呕血、腹胀、痫疡、痔漏、便血等症。嗜食甘甜者,令人中气壅满,影响食欲不振。嗜食咸者对肾病水肿不利。嗜食生冷者,易于损伤中阳,寒湿内生,影响脾胃运化,则发呕吐、脘腹胀痛、肠鸣腹泻等症。

    饮食不洁。许多胃肠道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均由于不注意饮食卫生,吃了不洁的食物而导致病从口入,直接伤害胃肠,发生腹痛、泄泻、痢疾等病证。具体见证各不相同,但多有呕吐、胸痞闷、腹胀腹痛、肠鸡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表现。此外常见的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证也多因饮食不洁而致,临床常出现面黄形瘦、嗜食异物、脘腹疼痛、夜眠不安等证。

    2、饮食所伤的常见病证

    饮食所伤主要在于胃肠及脾。但影响可及全身,导致的证亦多,前面已有述及。这里仅举几种常见病证。

    饮食积滯:起因于暴饮暴食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症觅而赤身热,或夜热为甚、唇红口臭、呃逆嗳腐、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脘腹闷胀、吐后觉舒、腹胀而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腐糟杂不化、夜眠不实、盗汗易惊,舌红苔厚腻,脉滑数。治疗方法以消食导滞,通腑降浊为主。

    疳证:疳证以偏嗜甘肥,积热伤津,脾胃虚损,气血不足,脏腑失养为主,但所伤脏腑不尽相同,疳证尚有多种证候。其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肌肤不泽、毛发焦枯、头大颈细、睡中露睛、脘腹胀满、消谷善饥或不恩饮食、腹大青筋显露、四肢不温或肢体浮肿、尿如米泔,舌苔厚浊,脉细。治疗方法以消疳理脾,益气养血为主。

    痢疾(湿热痢):由饮食不洁而起,病从口入,湿热内蕴,燕蕊气血,阻滞中焦而导致身热口渴、腹胀腹痛、里怠后重、大便滞下不爽、脓血夹杂而次多量少、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方法以通腑泄热,行气和血为

    (二)劳倦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的形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筒单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渐被复杂的技术性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取代,劳动也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了,它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之一。合理的体力劳动可以使人们的筋骨强壮,血气流通,保持健康长寿。然而违反生理的劳倦却足以导致许多疾病发生,所以古人很注意“不妄作劳”的摄生保健原则,当然好逸恶劳的生

    活习惯对健康也是有害无益的。

    在祖国医学范畴内,作为病因概念的“劳倦”不仅指劳其筋骨的体力劳动,至少还包括劳其心神的脑力劳动和纵欲过度的房室劳损。

    1、劳倦所伤的致病特点

    耗伤中气,影响脾运。“劳则气耗”,劳动过度,则耗伤人的阳气精血。精气是力量的源泉和物质基础,人们也常用“精疲力尽”来形容过度的劳累。因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主四肢肌肉,水谷入胃,“食入于阴,长气于阳”,化生的阳气精血奉养四肢肌肉,人们才能有气力去进行各种劳动。那么劳倦过度就必然耗伤中气,影响脾的正常运化,而出现头昏神疲、四肢倦怠、乏力气短、懒于语言、不思饮食、动则气喘、心悸自汗等中气不足的表现。强力负重还可能导致筋骨损伤或伤及血络,出现腰背酸痛、胃痛、呕血等症。肾为藏精之脏,“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主骨,脾肾二脏关联十分密切,水谷之精充养于肾,肾之阳气温煦至脾。所以劳倦亦可耗伤肾的精气,劳则气耗之后,气虚不捆,出现小便频数、肢体浮肿等症。脾肾不足还可以进一步到肺气虚弱,出现汗出恶风、咳喘气短、动则加重的表现。

    损血竭精、殃及心肾。劳心之人思虑过度常会引起心脾阴血的耗伤。心为精神之所舍,脾藏意而主思,强力记忆和苦思冥想,或曲运心机构思巨著,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其劳苦之状,积以时日必然暗耗心脾阴血,心神失养,脾运受累,则出现形疲面黄、头昏健忘、失眠多梦、心悸怔忡、胃纳不香等症。若由于所思不得而更添忧愁悲愤之情,则对心牌阴血的耗伤更为严重,饮食难进则阴血生化之源匮

    其对人体的伤害又可影响到肺肝肾诸脏。此外不加节制性生活,会导致“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的房室劳伤,过度的嗜色纵欲,或女子胎产过多,都可以造成肾的阴精真气耗伤,肾精既亏则髓海不足而见眩晕、头昏、耳鸣、耳聋、健忘、失眠多梦、心悸怔忡。肾失封藏而出现遗精滑泄,作强无力则腰膝酸软、阳萎不举。冲任不固则崩漏、带下,或因肝肾精血耗竭导致经闭、不孕。总之,劳伤心神和房劳过度主要以损血竭精、殃及心肾为特征。

    过度安逸、气血滯涩。劳逸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劳逸适度才能堡持盛的生命活力。人体在适度的劳动或体力活动中,可以促进气机通畅,血液周流,保持良好的精神和食欲。若安逸过度,终日安卧,则容易导致气血滞涩,循环不畅,影响脾胃运化,出现胸闷憋气、胸膺肩背疼痛,肢体酸楚、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

    2、劳倦所伤的常见病证

    劳倦伤脾:劳倦所伤,脾气虚乏,则出现面色淡白成蒸、形体倦怠、神疲乏力、语微声低、动则喘息、自汗乳风,或身热不退、食欲不振、脘闷腹胀、大便不调,或崩漏、经闭、带下诸证,舌淡苔薄,脉细缓无力。治疗方法以补气健脾为主,同时要避免过劳。

    房劳伤肾:嗜色纵欲,胎产过多,以致耗伤肾气,精血不足则见形神憔悴、面白颧红、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咳嗽吐血、喘息气促动则尤甚、腰膝酸软、遗精滑泄、阳萎不举、经闭不孕、滑胎崩漏诸证,舌红苔少,脉细数。洽疗方法以补肾培元,滋阴助阳为主。同时须节性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五、饮食、劳倦导致的疾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bn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