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5月16日周三晚
上课内容:第十一篇章十二篇章--尊师重道句义同 960经 和 默然情怀与谁知 961经
960经讲述了婆磋种出家人问佛有关死后有无的问题,得到的回答都和迦旃延相同,所以心生欢喜,赞叹后离去。经中也正是明确了,世尊因彻悟缘起法,故对于这些不正问的内容不给予记说。
尊师与重道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亲近善知识的原因与目的,体现在尊师重道之间,体现了必要性,必然性,绝对性。尊师是重道的必然条件,反过来如果重道的话必然会尊师,两者之间的顺逆关系表现了其绝对性。
从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婆蹉种的问题,为小缘事至那利伽聚落,营事讫已,暂过沙门迦旃延。婆蹉种是办完了他自己的事情,才顺便去请教的,说明他目标不明确,无法对世尊的正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屡屡与佛法擦肩而过。看到婆蹉种的问题,我们是否有在反思自己的问题,婆蹉种的行为有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生活中如果有闪亮的片刻,我们能不能抓住呢。就像2500多年前,婆蹉种有这么多机会,与世尊的相遇,却无法融入正法。我们应该从善知识那里,获取正确地价值判断标准。
婆蹉种每每听到世尊,或者世尊的弟子讲法,都在发出赞叹。什么样的赞叹,才是真正的赞叹呢,去体证所赞叹的才是真的赞叹。没有体证的赞叹,仅仅只是人情上的虚伪。我们发出赞叹的时候,往往发现自己能力所缺而赞叹他人,认识不到被赞叹的能力,是自己迫切的需求。没有经历过的赞叹,也是不真实的。当有相同的经历时,别人认同你的价值取向,所发出来的赞叹会是真实的,
尊师重道的普遍性,体现在义句味上,如果所学的法不同,说明没有做到尊师重道。提婆达多的的叛变,是他对大能的仰望,在能力控制下的欲望推动。什么才是真正的力量,见和同解才是最大的力量。当所有人的言行举止都以无常无我为导向,团队的人都无常无我,这种聚合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见和同解是力量的源泉。
在尊师重道的问题上,重要的是信。恭敬虔诚,有可能帮助得到想要的东西。向诚心到诚心;向信心到信心;向敬心到敬心;向善心到善心。
961经讲述了婆磋种出家人问佛有我、无我,佛都默然不回答,阿难不解而问其缘由。佛为断其邪见,为离两边,故处中道说法。
慈颜悦色,金刚怒目的慈悲,是爱染下对于慈悲的定义。慈悲不拘泥于形式,没有唯一的标准真正的慈悲是尊重因缘,随顺因缘,尊重缘起的中道情怀。961经中,世尊的三问不答,是真正的慈悲。婆蹉种只关注结果本身,不关注结果背后的成因和条件。
修学的目的在于现见法灭炽然,如果没有见法,需要反省反思自己的修学态度。在请教问题的时候,需要对他人的价值做一个充分的了解。可以深入思考一下,遇到问题,到底应该请教谁。在婆蹉种的案列上,我们可以看到目的不明确,价值判断有问题,对法的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世尊的价值所在。对我们的启示是,需要明确修学的目的,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具备诚心信心敬心善心,反省惭愧。具备虔诚恭敬,必然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从阿难执扇扇佛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佛法不存于大能,大神通,都是很自然的展现。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对世尊是忠诚的,始终站在法的立场上。面对亲兄弟提婆达多的自立自尊,阿难尊者坚定地站在堂兄弟世尊的身侧。在法情上的人性圆融,是自然而然的圆融。
世尊的正觉教法,对内而言有自修自得自利的功效,可以令个体生命直接洞穿生命的真相而得到法上的安慰,这也便是自觉自利的解脱道。对外而言有利世济人的博大胸襟,悲悯与慈爱是透过自解结缚深刻体解正法的普遍性而心怀有情,这也便是济世利人的菩萨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