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Q-110,双重道德标准看起来也是老子的要求,虽然看起来他要的是自然无为,可对于权力者和普通人的自然无为并不是一回事,后者之中并没有什么实现自我,我的只是农民价值观中的平平淡淡。
ZQ-111,世俗的宗教,伪宗教,人性的宗教,看起来就是儒家,其实也是让人摆脱神之后依旧在价值之中找到自我。
ZQ-115,说武器带来科技,科技带来进步,又带来阶级,本身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紧密的交往之中,它所形成的背景一定是将人看成是彼此之间过度联系的个体。实际上在历史之中,想必人最开始并不是阶级,大家有的只是安逸于自己的生活,只是有一部分的人更加的变成了体制的维护者,就是他们逐渐成了国家的统治者建立了国家,建立了职业分工,最早的行政机构,但即便此时,想必组织机构任然是松散状态,人们有的只是一般的恬静的生活。而人本身的恬静态度又是这样的体制进行维护,虽然周秦之变成了郡县,但人依旧如此,生活状态并未曾改变。农民的状态价值观也不曾有什么改变。直到唐朝科举制的确立,恐怕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教育理念贯通,但这样的哲学价值观真的能渗透进人们的内心可真不见得。
(我要研究的是人们的观念文化中大多数人的观念的变迁,虽然也要涉及历史中制度的变迁,但最好不要去研究过多的细节)这样的话,我就回避了阶级问题,也相当于不跟马克思在这里打招呼了。
ZQ-115,很明显历史并不会这么紧张,实际上多数人只是文明默默的传承者,这部分中有一部分真的只是传承,有一部分用于他们自身,全看他们的实际状态。即便是统治阶级的压制,更多的也只是一种默默忍受,因为多数人并不会太过于关心,他们要的只是填饱肚子,一场饥荒足够充当这样的角色,外加一个可以提供互助生活帮助的宗教就再好不过,人们会毫不犹豫。
ZQ-116,从这个角度讲,我的历史观中也是英雄史观,因为我所从人的价值和自我实现中看待这一切,作为特别的人必然是比大众更加的在实现自我,而他们思想最后是通过大众进行历史的延续,所以大众充当的历史人物是延续者的人物,而英雄充当的是创造者的任务,而历史的最终改变也是要靠创造者的观念来给人们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动。
LZ-Z31,劝诫统治者少用暴力机器,而且明白这样背后有的只是人性中的征服欲。
LZ-Z32,还是要统治者不干涉民,可他抹杀的是人的主动性和社会性,虽然不干涉但并非社会性不存在,该纳税还是要纳税。从道推理人事,有的只是肤浅的比类。
LZ-Z33,强调的还是人的自制,可见老子要的是人节制后的安乐,但却要农民自然的安乐。而且意识到了人的真正存在是与道并行,也就是在历史中的存在。
LZ-Z34,35反应的还是老子对统治者的朴素期许,背后有的还是朴素的生存至上。
LZ-Z36,可见他要的不是消灭权力,而是让权力适中,是一种农民哲学的治国之道。
LZ-Z37,不要让农民有过多的欲望,可它并没有说人民到底需要什么,如何的抑制,这样讨论更像是一句空话,忽略的是背后的现实中的冲突。
LZ-Z41,道为什么是要被闻,被执行?这里已经包含形而上指导形而下,本质上只是人生哲学,有的跟儒家的并行不悖,虚心,实践,不断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