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了第六单元,描写风景的课文之后,我觉得非常经典,如《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就全部要求学生背诵下来,我觉得这些文章很美,结构很鲜明,都是总分总的结构,首尾照应,每一段都有关键语句,描写的时候很有顺序,通过事物的颜色,声音。形状、动作、联想等,让事物的特点跃然纸上。
第七单元讲述的是大自然的美,大自然很美,怎么去表达,怎样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去表达呢?于是就有了这节多文本阅读课《品自然之书 悟语言之趣》,利用多文本上面的三篇文章,来构成一节语言赏析课,说是赏析,其实目的是为了学习语言的表达手法,利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说目标:
我们的语文课,常常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徘徊,不知道到底该侧重哪方面,最近我们工作室在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包括前阵子听一些专家的讲座,我才幡然醒悟,原来之前我讲课的目标都是错误的,真的,好不夸张的说,都是按照教参,照葫芦画瓢,什么感受人物品质,体会人物的内心,明白什么道理,现在我觉得我真的跑偏了。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从工具性入手,从做法到学法入手,从技能到掌握入手,真的,当你的工具性讲透了的时候,人文性也就讲透了。但实际上还是人文性更有内涵,当你带着学生不断地碎问、探究、分析课文,你会发现一篇文章里蕴含着深沉的思想,深刻的道理,动人的情感。而工具性就是要学会该怎么说该怎么写,怎么遣词造句,让学生去把他内心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才是语文课的目标。
有人说,那有的文言文、诗歌,难道要教学生怎么写诗歌吗?不是的,语文老师应该修炼一双火眼金睛,在你拿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很快感受出来,我是该从哪方面讲起,主要讲什么?怎么样让学生学会表达方法,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或者精神品质,要有一种对文本的领悟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多写文章、多看文章、多改文章。
再来说说我的思路,其实一开始我是没有思路的,我的逻辑性很差,设置了几个环节。
我通过这组文章,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说说自己的体会,从哪里感受到很优美,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写出生动的语言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我让学生积累一些固定的词语搭配。如:芬芳的空气、清凉的绿荫、片片云锦、阵阵微风……并让学生寻找自己积累的类似词语,这是对学习的一个延伸。
在读到: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这一句诗歌时,我自己仿写了一个句式,让学生体会:模仿就是最好的学习。
接着从整体上来着眼,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学生根据自己在第六单元学过的一些写作方法,总结出来一些写作技巧。
整体的教学设计并没有突出对优美语句的欣赏,如果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品语言之趣来展开,设计相关问题,一定会让这课更加精彩,反思自己的这节课,缺乏主体意识,问题设计没有围绕议题展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积极性不够,因此我以后在设计议题的时候,还要把议题精确一些,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去展开讨论交流,不能大而空,缺乏时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