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结尾的一点苛评:观电影《驴得水》

关于结尾的一点苛评:观电影《驴得水》

作者: 简精LEE | 来源:发表于2018-04-19 16:40 被阅读0次

    文/LH

    阅读英国学者本尼特和罗伊尔的《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无论如何,对一个文学文本进行较为全面探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是分析它的结局的特点和作用。”

    恰巧刚刚重看了电影《驴得水》,就引起了对这部影片结局的一点感想。

    但我无意批评《驴得水》,也无意批评类似影片。实际上,我认为在中国当代电影中,《驴得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其对“人性恶”和“社会恶”的呈显、嘲讽和批判,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引起我反感的仅仅是如下结尾:代表了真善美的女孩孙佳乘坐驴车离开了这片“死地”。这时电影上打出的字幕是:“孙佳离开三民小学后,去了延安,投奔她的大哥。”延安在这里象征的含义大家当然都非常清楚,是光明,是理想,是美好,是救赎,是新生,是希望,等等吧。

    然而,为什么要加上这样的字幕呢?

    更确切说,为什么非要让这个女孩去延安呢?

    我不喜欢这样画蛇添足的结局。

    长期以来,我对文艺作品的结尾怀有不同寻常的重视。我总是认为,一部作品无论多么优秀,如果有了一个拙劣的结局,一切都会前功尽弃。这就像我们去餐馆吃饭,一盘菜非常精美,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在你吃最后一口时,突然发现盘子底上布满了苍蝇,你不觉得恶心吗?无论先前所吃的那些东西多么可口,这盘菜还会给你留下美好印象吗?

    在我们中国,不也有很多强调结尾之重要的词语吗?所谓功亏一篑,所谓功败垂成,等等,不一而足。

    我刚才说《驴得水》的这个结局是画蛇添足,还算客气的说法,其实它是以一个“光明”的尾巴,向意识形态献媚。

    与之对比,我想起了《浪潮》,想起了《杀人回忆》,想起了《机械姬》,等等,这几部影片之所以让我记忆深刻,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它们的结尾。那种余音绕梁,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三月不知肉味”。

    在外国电影中,以“光明”结尾的电影有没有呢?有,而且太多了。仅我最近几天重看的,就有《肖申克的救赎》,就有《当幸福来敲门》,就有《疯狂动物城》,就有《寻梦环游记》,就有《奇迹男孩》,就有《地心引力》。但是这些影片中的“光明”结尾,就没有一部让我反感的。

    为什么?因为这些影片中的“光明”结尾,如果非要说是“献媚”的话,那是向人性“献媚”,向生命“献媚”,向情感“献媚”。或者说,是向“人”本身献媚——而且是我们这样的最普通最平凡的人。

    而绝非向意识形态献媚。

    当然,这是一种苛评。我们毕竟有“总局”,你不向意识形态献媚,连公开放映都不可能。因此,令人恶心的并不是电影制作人。

    回到《驴得水》,佳佳去了延安。那么,其命运会怎样呢?我们都读过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我在霞村的时候》,此处毋庸赘言。

    我甚至还想斗胆说一声:“请君记取王实味!”

    2018-04-1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结尾的一点苛评:观电影《驴得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gw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