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学习语文资料
【读书学习】借鉴“简约语文”丁卫军老师学生的作业模板

【读书学习】借鉴“简约语文”丁卫军老师学生的作业模板

作者: 教学相长_ | 来源:发表于2019-02-09 17:24 被阅读70次

    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

    又读到了丁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想到自从由济南学习回来,便按丁老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写读书笔记,但好多学生却流于形式,从不认真对待。今天,与丁老师商量了一下,转摘一下他的学生作业,希望能给5班6班的孩子们以启示!

    作业如下(希望家长朋友们都让孩子读一读):

    学生瞿天宸: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小段。

    谢辽沙被红军战士们围在中间。

    “我认得他,”那个中国人高兴地笑着,用半通不通的俄语说道“我们冲进城里,他高声喊'同志们万岁',他是布尔什维克。他,年轻的好朋友,我们的人。”那个中国人拍着谢辽沙的肩膀满口称赞。

    谢辽沙的心快活地狂跳着,他们立刻接受了他,把他当作他们中的一员,他和红军战士们一道参加了肉搏战,夺取了车站。

    小镇又活跃起来了,受尽苦难的居民都爬出了地下室和地窖,奔到门口去看进城的红军,谢辽沙的母亲和姐姐瓦莉亚在红军战士的队伍中看到了谢辽沙。他光着头,背着枪,束着子弹袋,雄赳赳地走着。

    他的母亲非常生气,扬起双手急地拍了起来。

    谢辽沙,她心疼的儿子也参加打仗了!唉,这可不能轻饶他!想想看,他竟在全村人的面前背着步枪大摇大摆的走着,以后会出什么事呢?

    她心里这样想着,实在忍不住了便大声喊道:

    “谢辽沙,快回来,马上给我回来!看看我怎么收拾你,兔崽子!你还打仗呢,看我给你点儿厉害瞧瞧!”说着她就朝儿子跑去,想把他拉回来。

    但是,谢辽沙,她曾经揪过多少次耳朵的小谢辽沙,却脸色阴沉地瞪了她一眼,又羞又恼地涨红着脸,斩钉截铁地回答说:

    “别喊叫,我是绝对不会离开队伍的!”谢辽沙连停也未停,就从母亲身旁走了过去。

    谢辽沙的母亲勃然大怒:

    “啊,你就这样对你老娘说话!那好,往后就别回家来!”

    谢辽沙头也不回答道:

    “不回就不回!”

    谢辽沙的母亲惘然若失地呆呆站在路上,一队队脸色黝黑,风尘朴朴的战士正打她身旁走过。一个洪亮的声音开玩笑地说:

    “别哭了,大娘,我们要选你儿子当政委呢!”

    赏析:这一段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了非常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仅仅一页中就穿插了数个人物的语言,让人体会到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又让人感受到鲜明的层次感。如谢辽沙与中国人对话,“我们的人”一句就可强烈地感受到布尔什维克的大方友善;段末,用洪亮的声音所说的话,更能让人感受到布尔什维克的幽默风趣。最精彩的还是要数谢辽沙与母亲的对话,谢辽沙又羞又恼斩钉截铁,母亲的勃然大怒,两人的互相抬杠针锋相对,让人看着趣味横生,更能感受到谢辽沙的坚毅与决心。本段还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扬”一字是对谢廖沙母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农村老太太为自己儿子着急的样子,“惘然若失”一词更是体现了母亲的失落,表现出他对儿子的关心和儿子参军的决心。

    学生陈思嘉:

    《追风筝的人》中第二十五章:

    在我们后面,孩子们在飞奔,追风筝的人不断尖叫,乱作一团,追逐那只在树顶高高之上飘摇的断线风筝。我眨眼,微笑不见了。但它在那儿出现过,我看见了。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

    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过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的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也许我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赏析:

    本书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的,以‘我’的口吻向读者讲述这些耐人寻味的故事。我摘录的这一情节中,描写的是主人公阿米尔,为自己儿时的伙伴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逐风筝的形象。并用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将追风筝的场景勾勒出来。这是主人公对哈桑所能尽的最后一份力,是一种赎罪,更是他的一种成长。

    在本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文中的风筝其实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的意义有很多,例如本书中主人公阿米尔渴求的亲情一样,当然也可以是其他东西,友情,爱情,甚至是正直,善良,诚实的品性都可以作为这只风筝。这只风筝也象征着我们人格中缺失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这只风筝,才能让我们成为那个完整的自己。‘追风筝’其最大意义并不是看能不能追上这只风筝,而是要让我们勇敢去追逐,去捕捉。所以这本书的书名《追风筝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勇敢的人。我想本书作者写这部小说的主旨大概就是想要告诉我们:无论生活中有多大变故,不论风筝象征着什么,我们都要勇敢去追逐自己的那只风筝。

    学生李黄伟:

    《居里夫人传》

    我对于战争的憎恨来源于战时所见的种种残害人类健康的恐怖场景。那几年里我目之所见的可怕场景,随便哪一次都足以让人深深的憎恨战争。每当救护车开至前线时,那些被抬上车的,青年伤员总是遍身泥污,鲜血淋漓,真是惨不忍睹,使人心碎。重伤员们气息奄奄。命悬一线就算是伤势较轻,不至于丧命的也得忍受长时间的痛苦煎熬后才能慢慢恢复。

    最让我烦恼的问题是去哪里寻找一个有经验的助手,协助我用x光设备,那时的x光设备十分罕见,所以懂得相关知识的人少之又少,而这种仪器若是交给不熟悉的人使用就是极易损坏,使用寿命也会缩短,进而很快就会变成一堆废铁,但正值战争时期,无可奈何,大多数医院对于操作这种设备的人没法,要求他们了解多少医学知识,只求她们心灵手巧,有文化知识等一些电机知识就可以,如若是大学教师工程师或者大学生,则只需稍加训练,就可以成为合格的x光设备操作员,但是正值战时,唯有暂免兵役或者是能够在我工作地点常驻的人才能成为我的助手,可即便是找到了这样的人,不知哪一日又会应招入伍赶赴前线了,这样一来我只能再次寻找助手。

    赏析:我摘录的第一段中,作者采用了总分的手法。先总写了自己队友战争的憎恨来源,引起下文中对于战争中人们的伤痛描写。“那些被抬上车的青年伤员总遍身泥污,鲜血淋漓,真是惨不忍睹,使人心碎。”这句话详细地描写了伤员们负伤的样子,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痛苦。突出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憎恨。

            而第二段,作者则是写了战争带来的人员紧缺来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憎恨。“这种仪器若是交给不熟悉的人使用就极易损坏,使用寿命也会缩短,进而很快就会变成一堆废铁。”这句话写出了X光设备的难以使用。与后文中医院不求使用者有专业技术形成对比,表达了战争的惨烈,点名本段的中心。


    继续表扬我的学生们:

    梁远达 曹芳敏 魏曼慧 贾宜帅 刘哲 李佩遥 朱慧晨 闫伟宁 张曼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学习】借鉴“简约语文”丁卫军老师学生的作业模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hz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