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牺牲 并不是要求别人的条件
我们总以为:
因为我做了,所以你也要去做。
因为我为家付出了很多,所以你也要付出很多。
因为我很体谅你,所以你也要体谅我。
因为我对你好,所以你要对我好。
因为我不欺负你,所以你也不能欺负我。
因为我是这么做的,所以你也要这么做,这就是人愤怒时理所当然的第二个资格感。
为了增加“我做了很多”的感觉,人的潜意识就开始玩一些小游戏。
怎样才能衬托出我做了很多呢?
就是:你看,我都把自己放在第二位了,我都为了做XX,非常牺牲自己了。
牺牲感,委屈感,会让人感觉到我付出了全部,付出了全力。
你看,我都付出了我的全部了,你是不是也应该付出你的全部呢?
愤怒背后有个共性的根源: 我不爱自己,但你要爱我。
我把自己放在次位,但你要把我放到首位。
可实际上,你做了,从来不是别人也要这么做的理由。
你牺牲了,更不是别人也要牺牲的理由。
别人给的爱,是有限的
别人能同样对你,自然是最好的。
我对你好,你对我好。
我为你牺牲,你为我委屈。
这是多么伟大的相濡以沫,但也是多么的愚蠢。
自己都要快死了,不赶紧去找找哪里有水,
还要吐唾沫给对方,然后等着对方吐唾沫给自己。
非常伟大,也非常幼稚。
最好的爱,当然是别人给。
这个比自己爱自己要省事多了。
但,现实生活中,别人的爱是这样的:
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即使有时候有,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
你抱怨,愤怒,他也还是这样。
你换100个伴侣,也是这个特点。
也就是说,可是无论如何,你都得接受这样一个现实:
别人给的爱,是有限的。 你之所以愤怒,是你接受不了别人的有限性。
如果你无限制地折磨自己,牺牲自己,委屈自己,没人能给你补上这个洞。
即使你对面的人再强大,也无济于事。
有读者留言说:
如果他不管这个家,我也不管这个家,那家不就散了吗?
这是非黑即白的逻辑。
他是有限地管这个家,并非“一点都不”管这个家,
只是没有管到期待的程度,就会被你识别为不管家了。
他并非不管家,他只是把自己放在了比管家、责任、关心你,更重要的位置上。
他只是在自己舒服了之后,才愿意做别的。
而这,恰恰是你不敢的。
你不敢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们不去评判他这么做对还是做,我们只关心你:
你对自己做了什么呢?要沦落到如此需要他的爱。
你需要他重视你,可是你重视自己了吗?
你如果重视自己,怎么舍得总是把事情和责任放在第一位?
你需要他尊重你,可是你尊重自己了吗?
你如果尊重自己,怎么舍得轻易放弃自己的主见?
你需要他爱你,可是你爱自己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