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观察下各级动物,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要远超过子女对父母的爱】,或者说这种爱和付出是单向的,
父母爱子女,子女还是爱下一代子女,父母的付出,要远大于子女的反馈。这是本能。
----------
先看看进化级别低一点的鱼类,基本上是受孕后不管状态,后代都是自生自灭,生存的特点就是广撒网,活下几个是几个。一产就是上万,生存下来也就百分之几。这种生存模式的劣势,是过低生存率导致受孕期母胎浪费过多营养,人类爱吃的鱼子酱就是这种生育模式带来的。
然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基本上是要承担照顾子女责任的,这里的子女一旦长大,立刻和父母脱离关系,大部分今生都不会再有交集(部分还有,如狮子大象)。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父母对子女完全是无偿的付出。
人类也算是一种哺乳动物,不过人类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和子女建立了一种互助关系,比如农业社会下,都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父母和儿子建立起了稳定的同盟关系,儿子越多,家族战斗力越强。父母老了,子女也会适当反馈下养老,但总体还是父母付出大于子女反馈。
----------------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思考,那就是什么驱动了鸟类和哺乳动物无偿奉献给下一代?这个可能和基因有关,不奉献养育下一代的,都灭绝了。基因本身也是关注自己的延续,而不是反馈。
基因在这里给这些动物大脑注入了一种功能,那就是你不去养育后代,就会焦躁不适,养育了就会舒服。这种功能只在高一级动物才会有,低级动物大脑没有这个功能,比如鱼类,鱼类还有吃小鱼的。
这是有科学结论的,在人类是催产素的分泌,让父母和子女建立稳固关系,在养育后代中建立一种幸福感。父母养育子女,大体上都是奉献,收获就是养育过程中的痛并快乐着,而不是等你老了如何如何。如果你养育孩子不快乐,那就永远无法从孩子那里得到快乐了。
这种舒适感,部分也是通过后代的可爱来实现,让大家都喜欢小动物小孩子那种可爱的感觉,让陪伴养育也是幸福。而且我们也发现,父母和孩子相比,孩子都是比父母要可爱好看的,这也是基因提高生存率的一种选择。这种可爱会泛滥,比如泛滥到养殖宠物上。
-----------
蚂蚁属于社会性昆虫,它们的一切动作都是为了种群(而非个体)的最优化途径去进行,这种奉献精神(或者说生存策略)甚至强大到出现了工蚁和兵蚁的表观遗传学分化。不过所有生物产出后代都是为了传下核苷酸,哪怕是同性恋或不产后代,也是为了给他人的后代留下更多资源。身为生物,这点倒是逃不掉的宿命
6月16日 15:55
数据总站:大象也有很强的社会性,嘿嘿嘿
回复
条顿的守护:蚂蚁属于共产主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