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理科思维

理科思维

作者: 倪茗希 | 来源:发表于2019-04-07 14:51 被阅读0次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对于非常多的人来说,越不过这三座大山,而我就是其中之一,理科老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个群体,乃至毕业多年后,我还一直在寻找答案,最近顿悟。

    为什么这么多人学不好数理化?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用学习文科的方法学习理科。

    学文科的方法学理科带来的弊端是“把记住当作理解”。

    教材内容

    我们用文科的方法怎么学习上面这段内容呢?

    在书中把知识点画线,然后一条一条记住,就觉得自己懂了;然后,等到自己做题要用的时候,却用不出来。这时候我们把不会做的原因简单归为不能学以致用。但其实不仅仅是“不会用”的问题,很可能我们连学都没有学会,因为我们只是记住了一些知识点,但却不知道它们的联系,根本无法用它们完成任何逻辑思考。记忆知识充其量只能应付那些基础问题,遇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问题,纯靠记忆而不是真正理解的学生就傻眼了,这也是理科和文科的最大不同点之一。

    以往用文科的方法来读数理化教材,很容易就止步于读懂文字、记住概念的层次,以为自己就理解了。仅仅到此程度,理解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更可悲的是没有人在我们读书时候就立刻告诉我们“这样的理解程度还不够”。而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程度去做题、考试,肯定很挫败,也很无辜——为什么书我都看懂了,题却做不对!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呢?到底怎样才算学会了呢?

    理科书是由许多概念组成,作者通过不同概念的层级关系,建构出整本书内容,所以不仅仅要记住一个个知识点,还要把握知识点所蕴含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而解决理科题,就是从题目中识别概念,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路径。本质上就是用思维导图展现阅读时建立的概念联系,再用自己建立起来的知识树解决理科知识的应用问题。具体地说,主要分为三部分。

    1、读书,画知识树。

    第一次读书中内容是,也会书上划线(圈重点),但理解的深度还不够,进一步工作就是:画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由三部分构成:

    概念

    概念之间的连线

    概念连线上的文字

    将文字画成知识树,要5步:

    Step 1:列出书中所有概念

    Step 2:将概念进行排序

    Step 3:在相关概念间进行连线

    Step 4:在概念连线上注明连接词

    Step 5:在不同分支之间交叉连接

    举例:用上面的教材内容作出思维导图。

    Step 1:在阅读课文之后,在思维导图上列出在这部分章节中所有概念。

    概念图

    Step 2:然后,把图上所有概念从上到下,按逻辑重新排列。

    逻辑图

    比如说,要理解什么是「受力平衡」,必须先理解「受力物体」是什么;而理解「受力物体」又必须首先知道「力」是什么。

    Step 3:排列好之后,我们就要进行非常重要的一步,将有联系的概念之间从上到下进行连线。

    连线图

    比如,教材上说:

    「受力平衡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说明「受力平衡」和「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联系,我们在思维导图中给他们连上线就可以了。

    Step 4:在连线上注明连接词,这一步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话、简洁精炼地把概念之间的联系说出来。要求只有一个:

    要让连线的两个「概念」和「连接词」之间构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比如,「受力平衡」和「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联系,但具体是什么联系呢?只要一个物体是受力平衡的,它就会「表现为」作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我们就在「受力平衡」和「匀速直线运动」之间的连线上写下连接词「表现为」。

    Step 5:初步完成思维导图后要审视一下每个概念,看看这个概念和思维导图上其他概念是否还有其他联系:

    纵向:和各个层级概念之间是否有联系

    横向:和其他分支的概念之间是否有联系

    比如,「受力物体」下有两个子概念「受力平衡」和「受力分析」,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不是又有联系呢?仔细一看,原来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力平衡」,必须先知道所受的力是什么样的,也就是需要进行「受力分析」。所以,要在这两个概念之间加一条连线,写上「用于判断」,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思维导图更加完善。

    至此,理科的知识树就画好了。用连线打通了概念之间的关联,用连接词进一步阐述了概念之间的联系。

    2、解题,应用知识树。

    题目无非是从「条件」到达「结论」,特别像旅行过程中从A地出发到达B地的过程。但是,在行程中要依据什么来规划我们的路线呢?

    教材很像是文字版的路线说明,告诉我们如果要从A地到B地,要“先左拐,再右拐,再直走……”,非常不直观;而思维导图就是图像化的地图,「条件」和「结论」都是已经存在于知识树中的概念,一目了然地知道如何从A地到B地,而且还知道从A地到B地不止一条路,可能绕几个弯中转也能到达。

    一旦我们头脑中不再是文字,而是在脑子里有了思维导图这样的地图以后,做题的过程就像是拿着这张地图,实地去探索如何从A地到达B地的过程。

    利用知识树解题,需要4个步骤:

    Step 1:从题干已知条件中识别概念

    Step 2:在知识树中回顾此概念

    Step 3:沿着此概念和其他概念在思维导图中的连线探索

    Step 4:抵达答案的终点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死胡同”,如何拐弯、何时拐弯就要看脑子里是否有清晰的路线图。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开始,解题无章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看不到高手的思维。当我们不知道高手怎么想的,他们的思路自然就无从模仿。

    知识树的绘制和应用就是把本来看不见的思维,变成了图形化的思维路径,让我们解题时候有章可循。

    3、对答案,修正知识树。

    如何正确的对答案,解析正确答案,让一道题发挥最大价值?

    很多人做题做不出来以后看正确答案,发现一看就会,但是再做还错。这也是因为用文科的方法来学理科。

    正确答案会把解题的步骤非常详细地列出来,我们如果看过之后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了,就以为自己会了,这还是就题论题。除非下次考到原题,我们用文科学习的办法把正确答案背下来,我们才可能作对;一旦换一个样子,我们依然还是不会。

    对答案,看解析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知道正确答案,而是为了知道正确思路。而答案解析里往往是不会和我们讲解题思路;不会讲为什么他会想到这样的思路;不会讲当做到这里走不通的时候,是怎么拐弯换一条路的……

    所以在看解析的时候,很重要的是在正确答案中还原解题思路——修正知识树。

    通过对比答案解析,发现出题人是如何通过思维导图的各个节点、连线到达终点的。并且要分析自己为什么根据原来的思维导图达到不了目的地;是原来思维导图不完整,不知道从A到B还有别的路径?是原来思维导图画错了?是对思维导图不熟悉,不记得还有另外一条路?是碰到「死胡同」,不知道拐弯?是路都知道,但是走的还不熟悉……

    通过答案解析,就是不断修正原来思维导图,就是一遍遍重走思维导图,最终达到滚瓜烂熟的目的:知道从概念A出发,有几条连线;知道要到达概念B,可以从哪些连线走。

    为什么很多人依赖于题海战术?

    因为,很多人做到不会的题的时候,并不能深层次定位自己“之所以不会做”的原因,没有办法通过做题提高能力,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做题的数量来“会用”,依然还是用文科的办法来学习理科。有了知识树学习法,做透每一道题,切实提高我们的能力,就能摆脱题海的苦海了。

    当概念不再是孤岛,思考有章可循,就能摆脱题海战术,沐浴到理科思维的阳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科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ls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