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深邃而博大,它是一个能够使人获得知识与交流的知识海洋。这里汇集了形形色色之人的经验与思想。对于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人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好途径。只因每个人的思想以及兴趣均有不同,要在简书平台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思想,引发自己的写作灵感的文字可谓是海底捞针,可遇而不可求。
跟很多人一样,怀着对文学的那份崇敬与热爱,我试着涂鸦文字,畅谈思想、抒发情怀。但由于自己过于肤浅的思想和狭窄的知识面,现在写文字已经感觉到穷途末路或者说是不知道以何种方式来表达心中之所想。“守一扇幽窗静观雨雪,执一支素笔书写日月。”这是一些专业搞文学创作的人的写照,他们孤独而执着。而我,只能怀着一颗浮躁的心来书写文字,写文字只会浅浅的抒情,浅浅的感怀、感慨,重复老生常谈的道理。涉世未深,我就开始就学起前人喜欢故作深沉地对事物进行总结和感叹,而对于这总结和感叹后面的缘起、细节,这些最重要的人生经验,我却一跃而过,“噼里啪啦”地跳着,像一只青蛙,看不见绿草鲜花,飞鸟流云,腾起双腿迷茫地到处乱跳,徒然泛起粗糙的圈圈涟漪,却根本无法渗透到事物的本质中去。我现在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在写文字的过程中也常为此深感苦恼。
偶尔静下心来写文字,总以为在静夜里可以透过嘴里吐出的袅袅烟雾来捕获灵感,但肤浅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语言仍然是生硬老套,对词语、语言的运用如同小学生一样仍处于启蒙阶段。描写时间只会用“时间过得好快”,描写人多只会用“人山人海、门庭若市”,描写风景只会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描写繁忙只会用“废寝忘餐、日理万机”,描写爱情只会用“朝思暮想、卿卿我我”,描写四季只会用“连绵的春天,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寒冷的冬天”,关于程度只会用“很”和“十分”,关于正面效果只会用“好”,关于眼睛只会用“看”,关于语言只会用“说”;动辄就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累赘冗繁,毫无新意。畅谈思想也只会无病呻吟。面对这种境地,我越发觉写文字是一种痛苦的行为,我越来越害怕于深入地思考,写字。或许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当你想钻研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越发自己在这个领域是如此渺小。创作,搞文学于我来说如同天际里的海市蜃楼遥不可及,但我仍然希望我之所叙述的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或者摘抄、转发的文章都可以让人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而不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这是我长期以来对文字内涵的一种追求。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在获奖辞里曾经说过,她在非洲教过一个女生,在学校成绩非常好,但是她没有一本书。这个女孩子后来给她写信说她也想成为一个像她一样的作家,莱辛说那是不可能的,“作家不会出自一个没有书的房子”,“要想写作、创作文学,你必须与图书馆、书籍和传统紧密相连”。显然,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写作,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表达。要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写作水平,只有不断地阅读,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也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藉以开拓视野,提高修养,通过获取的知识驾驭自己的人生行为。
网友评论